第1341章 南察风波十四鹰派
当打着黑色旗帜的舒尔哈齐所部出现在明军大营附近时,整个明军上下都对这支穷酸的军队指指点点,对于唯一穿着全副盔甲的舒尔哈齐本人,也嬉嬉笑笑地品头论足。
舒尔哈齐知道他们在嘲笑什么,他的心里有些憋屈,却也不得承认,在当前这支明军面前,自己的部下的确只有被嘲笑的份。
这支高达两万人的明军,不仅全员着甲,而且其中一半是家丁,都穿着“精钢”制成的“寒铁宝甲”。该甲是一种札甲,由王氏兵工厂沈阳分厂所制,采用的主材料是皮革加铁片,其中铁片部分由京华钢铁厂专门,对外号称“精钢”,实际上是一种灰口铸铁。
一般来说,灰口铸铁在这个时代很难小型化,但京华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因此小片形状的灰口铸铁成了大明军队的特供产品之一,常用作盔甲等物。
选择灰口铸铁这种类型的铁器作为盔甲的主材料,主要原因是成本相对低廉、可以大量产出以及耐磨性和可塑性都比较好。
至于硬度方面,当然不如真正的钢材,不过京华的真钢产量也有限,不可能用于给普通士兵包括家丁部队装备——当然更关键的是,明军也没这个经济实力。
但即便是外嵌灰口铸铁的札甲,在这个时代也已经完全够用了。毕竟火器化是大趋势,甲胄的主要作用现在实际上在于防弓矢,遇到钝器大力打击或者明军自家的火枪如万历一式、万历二式这种,其实不管什么甲意义都不大,在其杀伤范围内都一样能击穿。
至于火炮那就更不必说,即便京华这么多年来依旧没能搞出真正的开花弹,但实心炮弹的杀伤力……那就像西游记里形容金箍棒一样,擦着就伤,碰着就亡,还谈什么防御。
这些灰口铸铁制造的札甲还有个特点,就是颜色。灰口铸铁嘛,顾名思义是偏深灰的,以至于这些盔甲远看都像传说中的“寒铁宝甲”。
当一大群穿着这种札甲的士兵聚集在一起,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宛如黑色的浪潮一般,让人不可自抑地生出一种难以匹敌的畏惧。
除了身着“寒铁宝甲”的一万家丁,剩下的明军也绝非寻常的乞丐兵,他们也穿着完整的棉甲。
这里就不能随便顾名思义了,尤其不要觉得棉甲“一听就是垃圾”。事实上,作为一种外来的经济作物,棉花自宋朝传入中国后,受限于纺织技术,开始并未普及民间。宋末元初,黄道婆改进纺车,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棉甲应动而生。
而在京华搞出山寨但加强版的珍妮纺纱机之后,棉甲的水平乃至质量其实也都随之提高了不少。
在“被提高”之前,棉甲就已经具有质轻保暖、性价比高、厚度高、阻力大的特点,对早期火药弹丸有较好的防御力,在元明两朝都广泛应用。
此时的棉甲大多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至于这种甲的特点,则是“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在京华改进器械之后,现在制造棉甲不必“用脚踹实”,而是用上了机器压制,质量更好且更稳定,唯一的“不足”是以前制造棉甲一般用棉花七斤,现在则提高到了八斤半,价格也当然上浮了一点。
而棉甲是“用布缝制”的,以前的布料比较一般,而现在也进步了,采用了京华造船厂特供的帆布缝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剩下的一万明军已经提前穿上了“牛仔甲”,就差颜色因为成本问题而没有染蓝,还是接近白色的那种原色。
黑白分明,这就是这支明军给人的感觉。
舒尔哈齐所部说是五百,其实有将近六百,计为两个牛录,是他的亲兵本部。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二年起打造军队,按照其族传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