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我这个最大股东和老板一点问题都没有呢!
要不要脸啊?多少要点脸行不行啊?
所以,超然一切是万万不行的,必须进行利益捆绑,然后在各方利益之间搞平衡,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困难。一个家族之内的利益有时候都很难平衡,这么大个国家之内的利益能不难平衡吗?但难不代表就可以不去做,不去做那就只能灭国了。
正是因为难,所以高务实才把改革分了那么多步骤,一步步去走,花几十年时间慢慢实现。如果他跟崇祯一样的个性,觉得老子天下最牛,老子知道时代发展的方向,你们现在听老子的,先这样这样,再那样那样……那他别说改革了,自己都活不过三章。
言归正传,前面说了除徭役和税收之外,封建政权还有“其他财政收入”。
除了“借款”这事儿欧洲国家有而中国几乎不存在之外,其他的收入明朝全都有。然而由于中国国情和明朝的历史局限性,这些收入要么无法用于国家财政,要么反而起了反作用。
虽然大明朝廷原有的官营工厂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没落,到高务实改革之后更是干脆废弃,连军工都开始走私营的道路,但皇族拥有的土地和卫所拥有的土地依然巨大皇帝本人的皇庄倒是快卖没了。
也就是说,就算没有一文钱的税收,但光靠皇族土地、卫所屯田的收入,大明朝理论上依然可以供养一百万左右的精锐部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么多田地上只养了一些皇族宗亲和名义上达到百万的卫所军户,后者还一个个饿得朝不保夕。
原因很容易找到:分配不均。通俗点说就是富的富死,穷的穷死。哪怕是高务实已经开了藩禁,给朝廷省下来巨额开支,但现在藩王和勋贵集团依然很有钱。理论上来讲,这两派的财富如果能被有效利用,就算他们自己没能力打仗,出钱募兵或资助军饷也是可以的。
明末的时候,周王朱恭枵守开封的案例证实,就算只有一个明朝藩王愿意出钱,农民起义就能遭遇很大的挫折。如果所有的明朝藩王都愿意出钱,明朝未必不能延续下去。
然而更有意思的事情在明末又出现了。比如1636年,唐王朱聿键不要朝廷的财政拨款,自筹军费组织军队北上“勤王”,然后他的下场是被崇祯关进凤阳大牢——受“靖难之役”的历史影响,明朝对藩王掌兵非常警惕。
可能是受“靖难之役”和唐王坐牢的刺激,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明朝藩王没人再资助军费了。直到1641年,老福王朱常洵被农民军炖汤做成了“福禄宴”,再度深受刺激的周王朱恭枵终于冒着被崇祯送进大牢的政治风险,出钱资助明军守城……
按照封建社会“家天下”的规则,原本皇族宗室的私产收入应该是封建朝廷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宗室的男丁应该是封建军队的高级军官。结果到了明朝,宗室、藩王掌兵是有罪的,也没有多少藩王敢资助军费或愿意资助军费,只有皇帝个人的内帑可以资助财政。等到崇祯把他爷爷留下的内帑花完了,明朝也就跟着灭亡了。
除了藩王,明朝还有很多勋贵、官绅、地方实力派,理论上他们都有实力自筹军费、自建军队去挽救明朝。君不见很多写明末穿越的,都是以“土豪救明”的路线作为主题?像高务实这种自建武装却不参与明军,反倒跑去“国外”混的反而不多。其实土豪救明只有“大后期”才能做,因为那时候的大明朝廷多半才没有能力剿灭你了……
现实历史中可笑的是,不论想救明朝的“土豪”如何有钱有势,全都没有好下场!
卢象升在宣府、大同大兴屯田,在不需要财政拨款的情况下解决了所部明军的军费问题。他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结果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