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不遗余力地打造出了一个个造价昂贵却真正武装到了牙齿的“重装骑士”。
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德国研发的“巴黎大炮”,体型硕大且造价极为昂贵,但这些终究都是其次,因为“巴黎大炮”以它那将近120公里的射程,完美的体现出来了德国人当时对“极致射程”的追求。而当时的普通火炮,射程能达到20公里都已经算得上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既然如此,“线膛枪”的造价劣势在它那远超滑膛枪的射程和精度面前,属实称不上是什么大问题了。至少在长期处于各种战争之中的欧洲,杀人的效率一定比武器价格更重要。
毕竟,弹丸出膛后能够有更远的射程以及更高的精度,也就代表着其实际“有效射程”也必定有着飞跃式的提升,连带着也就提升了命中后的“破坏力”,这可不是单纯的“最远射程”所能带来的。
因此,真正导致欧洲军队在17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里更喜欢滑膛枪的原因,除了线膛枪相对要更高的造价以外,定然还有着其它方面的原因。否则,只是在枪管上加工几条膛线而已,这造价又能高到哪去呢?就算要为此提升冶炼水平,那也不至于导致价格不可接受。
所以真正的问题,要从线膛枪的缺陷开始说起。严格来讲,其实也算不上是缺陷,因为这个缺陷不是出自线膛枪自身,而是出自线膛枪的好搭档,也就是“弹丸”上面。
有件事大家都知道但往往不太关注,那就是在现代的“尖头弹”出现之前,在火绳枪和燧发枪大行其道的年代,子弹的形状都是圆的,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弹丸”。
然而,线膛枪在膛线的影响之下,其枪口并不像滑膛枪那样是一个完整的“圆形”,而是一个分为“阴线”和“阳线”的圆形齿轮状枪口。
所谓的“阴线”,就是膛线凹下去那部分的底部,而“阳线”则是膛线凸出来那部分的顶部。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采用像现在这样用阳线到阳线的方式来计算口径的话,势必就会出现黑火药“能量外泄”的问题,导致枪口密封不严,从而影响到线膛枪的射程。从而也就导致当时其实都是根据阴线到阴线的距离来判断线膛枪的口径。
换句话说,线膛枪所用的弹丸,实则都要比实际口径稍微大那么一点点。而如此一来,也就使得士兵在通过枪口往线膛枪里面装填弹药之时,往往要比滑膛枪的弹药装填更为费劲,而且还得不停的用送弹棍反复敲击弹丸,否则就有可能无法将弹丸送到枪管底部。
这一来二去之下,燧发枪本来就慢的装填速度自然就更慢了。但这还不是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来回的敲击之下,由铅制成的弹丸势必就会产生形变,甚至直接卡到了膛线的凹槽当中,那么也就有了“炸膛”的风险——毕竟本身的口径就不匹配。
反观滑膛枪,枪口圆润,口径是多少就是多少,只要弹丸不选错、枪管不变形,那么基本就不可能存在弹丸装不进去,或者因为子弹形变而炸膛的风险。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线膛枪射程远、精度高,但是装填慢,还比滑膛枪更容易炸膛;滑膛枪则是射程近、精度低、装填虽然也慢但比线膛枪快,而且不容易炸膛。如果你是一支军队的首领,你会怎么选?
这不很明显吗?当然是滑膛枪了!毕竟战争是群体性的,射程有优势没错,可自家士兵的生命更重要啊!至于精度,在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精度”重要吗?
重要还是重要的,但实则也没那么重要。毕竟以滑膛枪的精度,虽说或许不能精准的命中预定目标,但只要战列线上的火力密度够大,保不准就命中了目标旁边的敌人呢?
那么,线膛枪究竟如何取代滑膛枪的呢?实际上,在经历了17世纪以及18世纪的低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