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式肥料出现的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植物营养学科的巨大发展。
一切能出口到国外的东西都是好东西。
打着为国争光的旗号,周曦月和李教授的名号红遍了大江南北。
李教授和刘教授都很高兴。
只是这次心中不是滋味的轮到刘教授了“小周跟着我学化肥知识,我尽心尽力教她帮她打基础,结果是你给教出师的。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啊。”
李教授就笑“小周出息了咱们都光荣,要不是你教她化肥方面的知识,她不会找出绿萍的功效,也就不会研制出新式肥料了。归根到底,都是咱们农科所的荣誉。”
农科所也跟着出了名。
两人商业互吹一番就各自工作去了。
在农科所,每天都会有人出成果,只不过有的成果需要试验期,有的成果公布了暂时也不会引起重视,所以李教授对这方面看得很淡。
他的专业还是研究杂交冬小麦,依靠新式化肥出名,总让人感觉是投机取巧了。
随后李教授就牟足劲要在自己的本职研究上有所突破。
周曦月对自己火到这个程度,有些惶恐。
原本籍籍无名的时候还好,想做什么就做,就算研究失败了也可以从头再来,但现在她被推到这个高度,如果一个信心满满的研究的最后失败了,肯定少不了流言蜚语。
不过她作为科研人,怎么能怕失败?
有李教授这个埋头工作的好榜样,周曦月也就抛却杂念,专心致志进行自己的研究。
她现在的研究转到土壤肥力这方面。
因为她逐渐认识到杂交冬小麦的种子质量越好,需要的土壤肥力就越大。土壤肥力短期可以通过化学肥料提高,但土壤有承受限度。
肥料太多烧苗,土壤板结,造成河流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需要巨额钱财,相同面积的土地治理需要的钱比治理相同面积的河流还多。
要想丰收,种子和肥料的作用都很大。
但最关键的还是土地。
三十年后
农科所对外公布一个消息。
农科所教授周曦月发现一种能无障碍修复土地的物质,不管是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土地,抑或是盐碱地,都可以通过那种物质修复。
不管土地出了什么问题,它都能把土地修复到平衡状态。
这听起来很不科学,但周教授做出的不科学的事情多了。
三十年前从绿萍中提炼出的物质近来已经发现,和修复土地的物质同时使用可以让沙漠变绿洲。
甚至可以从外部改变抗旱植物的性状,让它们抗旱,防风固沙的优势得到显著增强。
周教授的研究并不是多高大上的东西,但她的贡献有目共睹,对于国家的发展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已经圆满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愿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妙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