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同时,我们也要分析其科学性。就像我们在分析邻国宇宙国的亚洲文化起源观时,我们也要找出其中合理的逻辑,比如说,其本质是对泛华夏文化的精神皈依。
那么哥伦布大交换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呢?我们知道了许多物种在不同地域的分别进化会产生差异性,比如橘在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古稷,美洲玉米,现代选种甜玉米其实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亚洲棉,长绒棉/现代辣椒,吴椒,都存在类似情况。
美洲物种反入侵,淘汰旧世界物种这种现象是存在的。造成这种现象,必然有其科学的原因。
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美洲物种在人类介入较少,物种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自然淘汰繁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略有差异的物种群。而且因为其地大物博,美洲作物通常相较旧世界物种个大高产,有一定竞争优势,这是事实。
二,西方征服者在大航海时代将欧洲,美洲的物种带向了世界。而亚洲作物,除了极少数有压倒性优势的物种,由于文化弱势,只能固守原地。文化输出的方向是从欧美推向全世界。
三,育种学,选种学,基因学等现代科学在西方首先进行了科学归纳,许多人工择优培育的物种都是在美洲物种的基础上改良过来的。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甜玉米。
这三点是对“哥伦布大交换”的诠释与认同。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哥伦布大交换”不是排他的。并不能因为物种进入了在西方学者所列物种交换清单范围,就认定其不可能在古代中国出现。我们可能没有象现代土豆一样,及高产又好吃,还耐病虫害的优质物种。是,古代不可能有现代育种产物,美洲古代一样没有。但我们有或高产,或美味的块根作物,见前文引《齐民要术》。凡是脱离文献学和考古学,只知道用“哥伦布大交换”来吹毛求疵的,一律都属于愤青耍流氓,尽管有时一些公知学者也无法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