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清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在温以恒的劝说下才终于肯说出原因:“皆因上报旱情的折子都被太子驳了回来。”
苏九冬对此十分疑惑:“有关州府旱情的折子牵扯重大,理应直接奏报圣上,云慕林暗中驳了奏折而不上报,存的是什么心思?”
温以恒思索一阵后才沉声道:“许是云慕林和这旱情有关,要不就是有关系牵扯其中,所以才不愿圣上知晓旱情。”
温以恒下意识在脑海中思索,云慕林是否在关内道布置有人手或眼线,否则万一灾情爆发,于他也没有益处。
苏九冬对云慕林压下奏折的行为并不认同:“俗语有言,涝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情事关方方面面,即便云慕林驳回奏折不欲奏报圣上,往后爆出灾情来情况只会更加严重。”
石一清面露愁容:“如今西受降城的旱情可算是中旱,比不雨及无雪的旱情严重多了…往后可能还会影响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若最后引发饥荒,到那时想再挽回可就迟了。”
“因此下官才一直不停的向京城发函,然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至于微臣知晓太子暗中拦截奏折一事,还是京中好友告知。正是因为一直被驳回,下官才誊写了十几份作为备用。”
苏九冬接过石一清手中誊写多份的奏折,大致浏览了一遍内容,更加不解:“旱情奏折发往京城,肯定会经过层层官员验看。太子压着不让发,难道其他官员也不敢上奏圣上吗?”
石一清望向温以恒,声音顿时沙哑:“如今能制衡太子在朝中势力的温相又远在北疆,朝中的官员势力都比太子小。太子压着不让发,又有谁敢触这个霉头惹怒太子呢…”
苏九冬问道:“您刚才不是说有朋友在京城做官么?为何不请他替您上奏?”
说到此处石一清不由得深深叹一口气,恍若一只泄了气的气球,只有气无力道:
“朋友的京官在太子面前根本不够看,更遑论直接向圣上递折子了。就算他能直接上奏,但只怕也会屈于太子淫威而不敢吱声。”
对此情况,苏九冬也只能无奈的耸肩:“也是…毕竟能从地方官员做到京官都不容易,谁也舍不得那一身官服官帽。要怪就怪云慕林,竟为了一己私心置边境百姓性命于不顾!”
“此事被云慕林压着无法上报,往后总会爆发。等旱情掩饰不住了,朝廷自然会有所动作。”温以恒早已知晓云慕林的脾性,对他如此无视百姓的举动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温以恒问石一清:“如今圣上未能知晓旱情,赈灾款不能顺利发放,城内的官员在这些日子里是如何处理灾情的?”
石一清坐直身子,一字一句向温以恒如实汇报:“下官已经下令由官府开仓放粮,及向百姓发放布帛、食盐等救助物品,以解灾民燃眉之急。”
“但如今库房里的粮食仅能勉强支撑,如果朝中再不予以赈灾救济,恐怕灾民们就难以支撑了。”
温以恒提建议道:“若是赈灾银两迟迟未能到位,大可到城中找富户请捐。西受降城虽属关内道,但作为南北交通要冲,想必也不差银子。”
苏九冬补充道:“还有州府内的官员,也可以号召他们捐款。他们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定然不能置身事外,无动于衷。”
石一清长叹一口气,语带无奈道:“且不说州府内的官员们,对于官府的号召捐款无人响应,想要找那些富户请捐就更难了…”
“西受降城里最富裕的富户,大多是以前投降于我大胤朝的戎狄贵族。他们身份特殊,我们这些官员也不愿与他们有过多接触。”
温以恒一听到“戎狄”二字,不由得对石一清侧目:“为何?难道那些戎狄人归降后仍存有闹事造反之心、在城中添乱?”
石一清站起身认真道:“倒也没有那么严重。虽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