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年少,可欺之以弱,是以不能示弱。”
高杳关虽为天下雄关之首,几十年前却也曾被陈卫梁三国联军攻破,但又如何?还不是被昭国抢了回来?
六国不乘胜追击,一是恐孤军深入,容易战败;二是六国本身已经被昭打的很惨了,国内其实没多少青壮,经不起一再的消耗;三便是继续打下去,与昭相邻的卫、郑、梁自然能吃得满嘴流油,但更远的陈、祝、燕又分不到什么好处,哪里会肯?
尤其是祝国、郑国这两个有实力争霸天下的强国,都被昭打成了瘸腿马。祝国又怎么会让郑国吞掉昭的土地休养生息,自己却还在挣扎着恢复元气?
就连高杳关的守将,其他五国都绝不可能让郑人担任!
这样互相扯皮的结果,无非是效仿旧事,锁强昭于关内罢了。
既然如此,昭又何必割地求和,削弱自身呢?
再说了,当年强势的襄王在世,昭丢了高杳关,也就象征性割了三块地,表达退让的姿态。
如今昭国就更不用割地了,因为各国会认为,新昭王年纪太轻,国内必有一番龙争虎斗。不是王位更迭,就是权臣把持朝政。
这种时候,各国只需要坐等昭国内斗即可。一味咄咄逼人,反而激起昭上下同仇敌忾,认为他们欺辱少年君王,到时候来个全国一致反攻就不好了。
殷长嬴虽然年少,却对国家大事看得很明白,所以,他补充道“再者,若割地,则长信侯相位难保。”
这句话,才是真正说到了点子上。
世人皆知姜仲“奇货可居”,以商人之身,操纵一国王位更迭,从而封侯拜相,位极人臣。
但很少有人想过,殷楚凭什么这么信任姜仲?
若说姜仲对殷楚有恩,也不必酬以百官之首的相位。
区区一介商人,难不成公卿、大夫、封君之位都不能满足吗?
就算当年殷楚需要依靠姜仲才能逃离郑国,但他成为昭国太子乃至昭王之后,身边自然有无数人蜂拥而至。用谁不好,为何非要用姜仲呢?
许多人都以为,殷楚是被姜仲蒙蔽了,为此愤愤不平,认为姜仲果然是商人出身,无比奸猾,却不知殷楚自有一番考量。
陈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何其风光?死后尸身无人收敛,以致生蛆。郑武灵王胡服骑射,令郑一举跃居强国之列,何等雄主?一朝退位,竟被幽禁,活活饿死!
每每读到这两位霸主的遭遇,殷楚都会不寒而栗。
陈桓公在位的时候,难道身边没有忠诚可靠之人吗?郑武灵王少年继位,多年治国,难道没有培养出自己的亲信,没对大臣们有知遇之恩吗?
他们的下场为什么会这么凄惨呢?
殷楚反复思考过后,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太过于依靠“殿上公卿”,忽略了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就像昭国这些贵族们,他们当然支持殷楚,但他们也可以支持殷楚的兄弟们。
因为王位更迭是赢家击鼓传花的游戏,而这些公卿们的立场,当然不可能多么纯正。
对这些人来说,效忠哪个姓赢的,都是效忠。区别只在于,谁能许给他们更大的利益。
想要辨别这些人的忠奸,实在太难了,也根本不可能分辨得过来。
所以,殷楚用了另一种方式——他选择了郑国商人出身,在昭国既无家世,又无根基的姜仲,来做他手上最锋利的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