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褒斜道。”孙青本就博闻强识,有神童之称,在太史局三年更是阅读了许多昭王宫珍藏的孤本古籍,见公主摆出了静听的姿态,便也将顾虑暂且放下,侃侃而谈,“因入口在褒谷,出口在斜谷,方而得名。”
殷姮对此时的地理还算略知一二,故她思索了一会儿,问“褒谷、斜谷之名,莫非来自于褒水、斜水?”
“正是。”
殷姮若有所思。
褒水乃是灞水的支流,而灞水是天下第一大河,澜河最大的支流。
同理,斜水是玉水的支流,而玉水,则是天下第一大江,沧江最大的支流。
也就是说,褒斜道不仅作为一条交通要道,打通了九州之中的西之雍州,与不列入九州的西南边境戎州,还是澜河与沧江挨得最近的一个地方,近到两个河谷距离不到五里,只有一个缓坡相隔。
无论从地理还是军事的角度,此处都是毫无置疑的战略要地。
为何此地之“气”有异?莫非是因为澜河、沧江毗邻之故?
殷姮沉吟片刻,又问“我记得曾大父在时,便命武信侯伐岷,又命应侯修褒斜道,足足修了四十余年。此处既是河谷,地势尚算平坦,为何要修这么久?”
武信侯本就是孙伯姬、孙青的祖上,官拜昭国相邦,对这段家族荣耀史,孙青耳熟能详。
“公主有所不知,此段路还算平缓。但再往前走,便是悬崖高怂,绝壁凌空。数十年前,若要穿过那段绝壁,只能如猿猴一般攀援。应侯以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足足四十年,方接通道路,令褒斜道成为驿道。”
此言一出,标宛子和孙伯姬,还有车内随侍的几个宫人,个个面无人色。
孙青言下之意,不就是褒斜道中有一段是悬崖绝壁上修建的栈道吗?她们竟要走在悬崖边缘!
万一栈道塌了呢?绝壁深深,一旦坠落,人就要成为肉泥,绝无生还可能!
殷姮却读出了其中的血腥。
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想要做成如此伟业,就只能靠人命去填了。
问题是,她记得,从雍州入戎州的路,昭可修了不止一条,统称“栈道”。与遍布全国的“驰道”,北方的“直道”,东南的“平道”齐名。
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二条,号称“十二道”,沿用到了千年之后。
所以,她停了一下,才问“入岷郡的路,只有这一条吗?”
“回公主,还有嘉陵道、子午道与石蛇道。”孙青回答,“但褒斜道,乃是其中最短、最好走,也最安全的路。”
四条栈道。
殷姮知道历代昭王都有很严重的强迫症,只是在殷长嬴身上特别明显。
他们认为“十二”是昭的圣数,所以昭国的一切规划,大到郡县数字,小到楼梯层数,全都是“十二”的倍数。
实在凑不齐十二,那就四或者六。
既然栈道已经有四条,勉强够用,那么按昭国的惯例,就算一统天下后,栈道也应该是以修补为主?
但修补也不意味着不死人啊!
看来培养“巫”这件事,确实迫在眉睫,否则按照昭国的习惯,打下一个地方就要修驰道,以便运军粮,这过程得死多少人?
就好比这次入岷郡,假如殷姮不来,光靠那十万罪犯城旦,只怕是路上就要死成百上千,这还是因为昭国律法,民夫死得超过一定比例,负责押运的官员就要倒霉。
如果没这规定,路上就能死一大半人。
可就算侥幸路上不死,等去修河堤,也没几个能活下来。
殷姮内心非常沉重。
很快,她又想到了另一件事。
她记得,他们这支队伍带的粮食并不多。
当然,她与宫人们的粮食带够了,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