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就算能听得进谏言,也是建立在他觉得好的基础上。
什么时候,他都拿定了主意,还会向别人问策?
但很快,殷姮就察觉到,他对她态度的微妙改变,无疑是这次她回王都之后,慢慢开始的,并在今天到达一个巅峰。
换作从前,他对她固然也很关心,却只是那种“我有一把锋利的刀,我需要随时保持它的锐度”,仅此而已。
难道说,殷长赢也是能接收到人的好意,并不自觉回馈的……吗?
殷姮对这一判断将信将疑。
她打心眼里不认为“昭帝”还有这么人性化的一面,觉得殷长赢就是天生的君王模版,冷酷无情的极致。
但心底又有个声音在呼喊,试着相信他一次吧!
他从来没有被人关心过,从没得到过正面的、温暖的情感,你不能因为他无从知晓,就判他的死刑!
两个声音交织,殷姮迟疑了一下,才说:“没什么良方,只是觉得,人心再怎么鬼蜮,也难敌滔滔大势。大兄注定横扫八荒,平定六合。既是如此,又何须那么麻烦?”
这看法很不民主,却是她的真心话。
为何昭帝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前,各国或亡于他国之手,或被臣子篡夺,从来没农民起义?很简单,因为周围都是敌人啊!
君王对臣子不好,臣子就能跑到别的国家去;君王过度奴役百姓,导致民生凋敝,他国大军就会趁虚而入。
可等大一统王朝建立后,百姓就只能指望统治者的良心了,碰上个良心稍微好点的,日子勉强还能过;碰到不顾百姓生死,只顾自己享乐的,百姓就别活了。
哪怕这样,统治者还是能作个五六代,甚至更长。
因为帝国的根基在那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姓总是到忍无可忍的程度,揭竿而起,才能推翻这个庞大的帝国。
她明白殷长赢本想采取温和一点的手段,逐步清扫国内不服的政治实力,是因为攘外必先安内。、
但殷姮看过了上林苑工坊的武器之后,觉得没必要。
她观察过这年头的城门和城墙,前者用厚木头做成,后者一般都是垒土,青铜的箭头和卯刺不穿,精钢的还能劈不动?
更不要说,工坊还在研发连珠箭——精铁三棱箭头的那种。
手持这种武器,再安上马蹄铁和马镫,对付六国,纯属降维打击,
只要军队在殷长赢手里,他就算把三公九卿全杀光了都无所谓,哪用这么麻烦地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