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辰听懂了。
想要娶一个新的细君,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自然是将现在的妻子休了,或者杀了。
孙家到了孙青这一代,家里虽然还有钱,但没人做官,姻亲自然也日渐不如,无非都是些地主、小官之家的孩子,难道他们还敢和三公九卿的女儿、儿子争姻缘不成?
樊辰见孙青唏嘘,就给他出主意:“你写封信回去,让家中把她们当女儿嫁出去,赠一份嫁妆,平日也当亲戚走动,好歹能保住她们的命。”
孙青何尝不知,自己压根没立场阻止亲人缔结新的婚姻,只要他敢说一个“不”,铁定有人阴阳怪气,说“你自己娶郡守的女儿,却阻止我们迎高门贵女”,他不就等于把全族上下都开罪了吗?
事已至此,也只能像樊辰说的那样,尽量保住嫂嫂,乃至婶婶们的命。
保得住命又如何?换得回人心吗?
他的嫂嫂、姐姐们,都已经生儿育女,不管是把嫂嫂们出嫁,还是把姐姐们接回,孩子肯定都是不能带走的。有几个侄儿、外甥都就比他小几岁,骤然碰上这种变故,他们会怎么想?
就更不用说,他还有舅舅,叔叔……
以公卿们无孔不入的程度,舍一两个庶女、侄女、外甥女,以及一份陪嫁,和他七拐八拐地搭上关系,这难道不划算?
孙家以后,还有宁日吗?
樊辰见孙青郁郁不乐,不由摇头:“我觉得,你就是喜欢操不必要的心,老去想未来那些不确定的事情。”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孙青反驳,“如你这般得过且过,万一遇上困境,一个朋友都没有,可怎生是好?”
“困境?”樊辰不屑,“困境之中,有谁真会无私帮你?难道你们孙家绵延至今,是因为好人多,贵人多,积德无数吗?”
当然不是。
孙青心知肚明,孙家之所以几十年不出事,一是因为先前还有人做官,二是当时的姻亲还不错,三就是当年祖先官居相邦,不少高官曾在他手下处事。
对于昔日上司的后裔,这些人未必会照拂,却也不会刻意去为难。
地方上的大户那么多,随便宰几只当政绩就行,没必要对老上司的子孙下手,落下一个恩将仇报的名声。
说句不好听的,孙家之所以没玩完,纯粹是因为当时的昭王,只是将武信侯本人驱逐,没将他全家抄了。就连武信侯的幼子,都没罢官,还是留在昭国,继续做官。你嫡长子辞官跟着亲爹走,那你就走吧,孤也不留。
这给了大家一种“大王或许还想用孙家”的错觉,方没把孙家赶尽杀绝。
否则,只要昭王直接把武信侯全家上下,有官位的人全罢免了,赐死都不用,满朝公卿就会像闻到了腐肉的秃鹫一样涌上来,把孙家吞噬得干干净净。
孙家承的,其实是昭王之恩。
虽然他们全家上下都觉得昭王冷酷无情,把臣子用完就丢,不肯承认这点,可事实就是如此。
但这份余泽,始终有用完的时候。
孙青还在感慨,就见樊辰坐在窗边,拿着一坛酒,望着远方,神色十分平静。
“孙兄,你屡屡规劝我,做事要留后路。我不知你究竟是真心相劝,还是想结交于我,却明白,你真是这么想的,才会如此对我说。”
说到这里,樊辰拿起酒坛,张口痛饮,不顾美酒洒到衣襟上,竟一口气将半坛酒全都干了!
然后,他将酒坛一扔,听见坛子破碎的声音,方觉得心头郁气尽去,便指着路上的一个人,问:“孙兄,你觉得此女美否?”
孙青还当樊辰终于开窍,瞧上了哪个美人,探头一看,眼差点没瞎了。
樊辰所指的那名女子,腰围比孙青还宽大半,体重也胜过孙青不少。
但孙青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