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1 / 2)

覆长生 微云疏影 74 字 2020-06-02

卫沂之这番话,无疑说到了关键。

荀慎对这个少年后辈越来越欣赏,若非殷姮已经把师徒名分定了,他真希望能收卫沂之为徒。

但现在,两人当个忘年交也不错。

故荀慎轻叹一声,继续往下说:“不错,恩师曾道,祝国虽民不聊生,可三姓早已扎根其间。一旦国破,三姓断不可能有往日之富贵,故对他国入侵,定会拼死抵抗。昭国剑走偏锋,无异于火中取栗。”

说到最后,他竟有几分“天命在昭”的感慨。

明明这么危险的体制,只要出一个昏君就可能霸业尽丧,偏偏连续出了六代雄主,甚至还有个嫁进来的太后,一门心思把娘家的疆土端掉一半给夫家,就连王都都直接打下来了。

这不是天命,什么才是天命?

哪怕是卫沂之,想到这里,也觉得有点邪乎。

别说国家,就算是世家,连续有两代能人,已经算祖坟冒青烟了。

他们卫家能五代为相,一方面是出身好,基础好,别的家族不愿意冒着元气大伤的危险和他们争;另一方面就是,卫国有这种传统,地方上的郡守、县令父传子,子传孙的比比皆是,中枢根本控制不了。

但昭国……

连续六代君王(以及妻妾)都是政治高手,擅长驾驭之术,对内摆得平朝政,对外打得赢敌人。

这还讲道理吗?

“其实,自从昭王点名向卫王要我去庐龙城的那一天起,我心里就知道,卫国永远不可能赢过昭国。”荀慎叹道,“今日一见国巫,我越发确信,昭王与国巫皆是德才兼备之人,六国国君,望尘莫及。”

卫沂之的神情顿时古怪起来。

德才兼备。

这四个字,评价国巫,并无不妥,但说昭王殷长嬴……

卫沂之顶多承认那个“才”字。

殷长嬴此人,俨然就是暴君的典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与“德”扯不上半点关系吧?

看见卫沂之神情,荀慎知他在想什么,淡淡道:“天下七国的君王,我都亲眼见过;七国的土地,我全都踏足过;每个国家是什么样子,我非常清楚。”

“就以陈国为例。”

“陈王对公卿宽和仁慈,人人皆称其贤;对我等名士也礼遇备至,堪称七国之中最礼贤下士的君王。我却没留在陈国,你知为何?”

陈王的名声确实很好,而且还没有任何负面新闻。

比起昭国、祝国这种不得不说的宫廷秘史一抓一大把,大街小巷,邻里皆知,堪称乱七八糟的国家。陈国国君这种,才应当是君王的典范啊!

卫沂之毕竟没亲眼见过陈王,只能猜测:“因为陈王素无勇略,从不兴兵?”

这也是陈国唯一的黑点了。

当世最富有的国家,全国上下就忙着炫富享乐,求仙问道。论文风昌盛,七国顶尖,论兵力嘛……

只能说,陈国海运很发达,船只制造技术也很精良,军械设备都是世界一流水准,唯独一打仗就输。

基本上,陈国每次出兵,都是因为周边几国一起派人来游说,俨然拿刀架在陈王脖子上,问你出不出兵,和我们一起联合抗击昭国,不出我们先把你暴打一顿,陈国才会不情不愿地出一点兵马,参与联盟。

除此之外,陈国从来不主动掀起一次对外战争。

但这也是儒家称颂的典范,不兴兵,多好!

荀慎却评价道:“陈王不似大王,倒似公卿。”

卫沂之懂了。

陈王对公卿宽仁,是因为要好名声;

对名士礼遇,希望他们留下来,并不是想采纳他们的意见,让国家变得富强,同样是要好名声——看,天下名士,都在我陈国;

但大王真的需要好名声吗?

昭国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