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赞同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估算,“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其军队划分为四茹四十东岱,东岱就是千户所。每东岱管理1000多户,每户出1兵,则其总兵力在4万至5万当是比较合理的。”
这就是松州之战的战争过程,老实说此战没有胜败之分,吐蕃先是小胜,而后攻城不下,陷入僵局,唐军反击,夜袭吐蕃营帐,也不过是小胜而已。
松州之战虽然是唐蕃二百年国战的开篇之作,但实际意义不过是两国各自比划了一下,都认识到对手不是软柿子,不太好弄。于是,公主和亲便成了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之后,吐蕃一直以子侄的身份对待唐朝,在很多事情上,给足了唐朝面子。
所以,松州之战不过是场各取所需的战争,吐蕃收获了唐朝的认可,而唐朝保持了其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第二阶段高宗、武周和噶尔家族专权时期;
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王朝经过了一段权臣当道的岁月,禄东赞和他儿子们(噶尔家族)成了吐蕃最风光的人物。但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吐蕃成了唐朝最头痛的存在。
从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开始,吐蕃先后吞并了白兰羌和吐谷浑,初步在青海草原上站住了脚。
而这时,唐高宗李治却显得非常优柔寡断,始终没有给吐蕃一个明确的回应。这导致曾为唐朝属国的吐谷浑被灭国,其王室只能内迁唐境做了安乐州刺史。
很快李治就为他的寡断吃到了苦头,在青海站住了脚的吐蕃,以青海的牧场为前进基地,开启了第一波扩张。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迫使唐朝放弃了安西四镇。感到了切肤之痛的唐朝,终于下定决心要教训一下吐蕃了,这就是大非川之战爆发的背景。
大非川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唐军惨败主将薛仁贵仅以身免。在唐书和通鉴等史料里几乎异口同声的,将战败的脏水泼在副帅郭待封身上,似乎如果没有他的贪功冒进,唐军便有获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