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颗粒化火药(1 / 2)

南明工业设计师 米酿 2341 字 2020-06-29

六个铁匠如坠云雾,像听天书一样诧异地张开了嘴巴。

秦昭笑了笑,说道“这个新式火箭是这样的,拿纸来,我把火箭的构造图画给你们看。“

……

黑尔火箭是英国人发明的。

但更严格一点来讲,是由英国人威廉姆·黑尔改良的。

火箭技术最早应用于实战是在中国。大明朝现有的营兵系统里就有大量的火箭。

比如明代的火器“一窝蜂“,就是在普通箭矢的颈部装上烟花的喷射火药。使用时候用一个长筒型圆筒装载三十二发这样的箭矢,对准敌人。然后将连接到每一个箭矢的引线一次性点燃,三十二发弓箭就一次飞射而出。

还有一次装备三支较大火箭的,称为神机箭。更有一次装有一百发箭矢的,称为百虎齐奔。明代军队装备了大量制式不同,种类繁多的火箭式武器。

但是这些火箭都是利用火药增加冷兵器的攻击力,并没有形成热武器杀伤。

真正将火箭用为热武器的是印度人。在大不列颠帝国殖民印度的殖民战争中,印度的土王们大量使用了能飞能炸的热武器火箭。这些火箭就和烟花火箭类似,有一根长长的尾部作为稳定杆,飞到目标后爆炸。

英国人从这些印度土邦军队手上学会了火箭,用于拿破仑战争,在战争中大放异彩。英法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向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发射了约25000枚火箭,几乎将城市夷为平地。

但此时的火箭还有飞行轨道不稳定的缺点。在最极端的案例里,射出去的火箭甚至会一路掉头,炸到发射者的位置上去,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英国人就这么磕磕绊绊地使用着轨道不稳定的火箭,在拿破仑战争中用,美国独立战争中用,在鸦片战争中更是大用特用。

清人在《英夷入粤纪略》对火箭进行了详细描述

“英逆火箭,是其长技,能射数百丈,…以坚木为尾,长尺,或丈许,受药之筒,长二尺,大三寸,以薄铜或马口铁为之,筒下旁环六孔以引火,箭尾之木,以铁罗丝紧贯于筒中,筒上又贯锐木尺许。木末或用铁如枪筒,内三之二受起火之药,三之一受爆竹横药,箭到药燃,筒轰迸裂,火即散飞,延烧营帐房屋。”

但是这样的火箭弹道实在是太不稳定,英国人只将其用于决定生死的大规模会战中,充当压制性火力。

一直到1844年。这一年英国的发明家威廉姆·黑尔受到来复枪的启发,在火箭的尾部装上3只倾斜的稳定螺旋板,逼迫火箭在空气中前进时候高速旋转,由于空气动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转从而达到稳定。

黑尔的这一次改进,让火箭能瞄准了,让火箭从不太效率的大规模压制性压制火力变成了精确攻击武器,一举奠定了火箭在战场上的作用。

后世的喀秋莎火箭筒,导弹,都是在黑尔火箭的基础上发展的。

秦昭要制造的,就是这一种结构简单,效果粗暴的火箭筒。

对于大明此时的烟花工匠来说,这种火箭筒的制造上根本没有什么技术难度。明代流行的烟花,都是用一节火箭当动力部窜上天空,然后在天空中点燃“作战部“炸出各色烟花出来的。烟花工匠们制造起黑尔火箭时候,感觉自己无非是在做高级一点的烟花。

而点火的方式,秦昭反复考虑后,还是决定使用火绳点火。

毕竟燧发枪枪机还是很费人工和优质钢材的,在这种一次性使用的火箭上使用燧发枪枪机点火有点浪费资源。而且燧发枪枪机和火箭如何结合,也是一项挑战性颇高的工程学设计,在秦昭对燧发枪枪机还不算特别熟悉的情况下,秦昭决定先不挑战这项设计。

战斗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越简单越可靠就好。从这点上来说,秦昭选择火绳打火。

只用了一刻钟,秦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