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恃。”
刘义隆惊奇道“建安侯病故?这是何时之事?”
“已时过半月了,是以,殿下不必再有所顾虑……”在萧承之看来,寿阳已是必败之局,正要再说些什么,就见门外一名侍从闯了进来,便住口不言。
“殿下!朝中派人送来江北战报!”
侍从呈上“皂囊重封”,刘义隆接过打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十分玩味,渐渐有些复杂,却什么也没说,转手递了过去。
萧承之悄然观察着刘义隆的脸色,若有所思,随之接过看完,面露震惊,沉吟片刻却道“这个谢宣明,既然兵败,那就该还朝,却盘踞庐江郡,欲下晋熙郡,拥兵割据之心昭然若揭,这于殿下正是一个立威的好机会啊!”
刘义隆故作惊讶地问“哦?萧太守有何良策?”
“只要殿下允准,臣可与傅公商量,再与到道豫将军前往劝降,则那数千领军府精骑便为殿下所掌握,待殿下进京,再以檀护军率兵往寿阳,则乱局可定。”
对于萧承之所献之策,刘义隆其实也想到了,却不露声色道“那萧太守觉得,谢宣明此人,可用吗?”
“殿下若想用亦不无不可,若不想用可远贬州郡,想必也无人劝阻。”萧承之虽如此说,但心里明白,谢晦此人已成弃子,后路已绝。
刘义隆点点头,踱步徘徊片刻,陡然停步,却还是无所表示,什么也没说。
萧承之识趣地告退,但心里明悟,这位宜都王殿下已然心动,多半只是忌讳兄弟相残而为人所不齿,在故作矜持罢了。
良久,估摸着萧承之已下船远去,刘义隆才道“立召到道豫登堂进谒!”
不多时,一名中等身材的官员上堂见礼,刘义隆迎上前,引其落座,将朝中军报示之,好言问策,却只字不提萧承之所言之策。
到彦之时年五十来岁,出身寒门,虽自称为战国时楚大夫屈到之后,故以到为姓,但自小家贫,曾以担粪为生,不被士族接纳,追随大行皇帝屡建功勋,也不过广武将军、使持节、护南蛮校尉之职,难以侪身朝堂。
“殿下!朝中既已派行台立殿下为监国,在荆州王府便初行大礼,殿下已可预参政事,既然谢宣明兵败,寿阳暂无外患,近期会进一步巩固地位,天下一时二主,于国事空无益处。但若要用兵,则不可仅从京中出兵,这不利于殿下掌握禁军。”
到彦之思索了一会儿,又道“以臣之见,可从江州调兵,以增援谢宣明为名,实行诱降之事,待抚其众,可与京中禁军东、西两路渡江,先屯江北,仅如此尚不足以毕其功于一役,可命徐州王使君先巡抚豫州,安稳边境再南下寿阳,东、西、北三路约期而动,则江北可一鼓而定。”
刘义隆不置可否,脸色阴晴不定了好一会儿,才显得很是矛盾纠结地问“朝中擅行废立,但孤那长兄所作所为,也不见得就不能承先皇大业。道豫将军!你觉得孤若仅监国事,誓不上位,与长兄联手诛讨逆臣,将来是否还能和睦相处呢?”
看来殿下也是个明白人呐!到彦之叹了口气道“殿下既已从朝中所请,已就位监国,就当从一而终,绝不可三心二意,否则恐失人心,诸将士必不敢追随,殿下兄弟之情于军国大事而言,已无足轻重,殿下切不可再在外臣面前提起。”
刘义隆面色一变,张了张口,目露悲凄之色,半晌却道“可若使徐州王使君取豫州,只怕未必是善事。当年,先帝收复关中,大业初成,回师途经洛阳,欲以此为都,询问王使君之意,王使君便不支持,否则何至于出今日悖逆之事?”
“殿下此言也不尽然,其时洛阳荒废已久,为都则须屯驻重兵,钱粮补给全取自江南,转运不便,为都确实不宜。”到彦之解释着,心有不满殿下你顾及兄弟之情,又不信任王仲德此等重臣,却一向重用王氏子弟,若依此辈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