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止是辽国一家,接下来是西夏。多一个“支付对象”,这沉重的开支,就要加重一番。更讽刺的是,花了这么多钱,其实也买不来安全感。比如说辽国,宋真宗年间签了约,宋仁宗年间就趁火打劫。为了加强安全感,大宋还要不停的提高募兵数额,宋太祖时禁军只有二十万人,宋仁宗时达到一百二十万人。等于是越挨打越送钱,越送钱越招兵,成了恶性循环。
如此恶性循环,也就有了《宋史》里那句著名的吐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你们这些人真是我大宋的好官哪!你们说岁币很轻,你们考虑过先帝仁宗陛下的感受吗?仁宗之时,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你们是没看到吗?”薛向深深地感慨道,说到后面已经近乎吼出来了。
“正因为岁币变成我大宋沉重的财政负担,所以当今陛下之前才会坚决的支持王介甫的改革,才有了我大宋如今的富国强兵。这些,你们知道吗?你们可曾了解过这些实情?如果你们真的哪怕了解一点点,本官相信你们都会羞愧的无地自容。”薛向怒吼道。
“况西北二虏岁币百万,朝廷军国经费十万,多出东南。每年送岁币,就是老百姓买单。百姓的苦,你们知道吗?”薛向连连发问,整个朝堂上都是薛向的怒吼。
“如果我大宋一直这般下去,必然是人心离怨,叛亡必矣的结局。”紧接着,薛向在满朝文武惊骇的眼神中,吼出了这样的话。
满朝文武不由惊呼。在这些历经宦海沉浮的官员看来,这样的话语无异于大逆不道,是绝对会被皇帝厌弃的。
“你们可曾想过,我大宋一年的银课是多少?单单辽国的岁币就是我大宋一年的银课?你们有想过这些吗?你们可有想过,白银产于南方,将白银及绢从南方运到北方的辽国,这运输成本是由谁承担的?承担这些的可都是我大宋的百姓啊!这些,你们有想过吗?啊?”薛向的怒火已经直冲脑门,有些不管不顾了。
“本官再问各位一个问题,这花钱买和平的岁币,带给我大宋的是繁荣吗?你们用这岁币买到了安心吗?不用你们回答,本官都知道。仁宗陛下为了加强安全感,大宋还要不停的提高募兵数额,太祖皇帝在位时禁军只有二十万人,仁宗皇帝在位时达到一百二十万人。这些又是为了什么?”薛向嘶哑的声音响彻整个大庆殿。
此刻,没有任何人敢发出哪怕一丝声响,所有人都用敬佩的眼神望着薛向,不管是真心的还是装出来的,他们都必须这么做。同时,他们都很清楚,他们自己如果在这时候发出声响引起注意,自己绝对会成为众矢之的。
苏远承、凌志自入朝以来第一次感到震撼,为薛向也为大宋如今的实情。说他们对薛向所言内容的真实性没有一丝怀疑也不现实,但这不影响他们用敬畏的眼神看着薛向这个他们一直冠以铁公鸡称号的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