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义点点头,接着说道“而胶西是一个鲜明的特例。由于发达的商业,有充足的就业机会,所以胶西城市化率比周边高了一大截,整个县一共才三万多户,县城周边就挤了三四万人,比例达到了25以上。北边的登州蓬莱县情况也类似,由于商业活跃,城市化率也在20左右。”
李如南把手一拍,说道“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仍然大有可为啊。首席,你准备怎么办?”
张正义喝了一口茶,高深莫测地说道“我之前和一些同事研讨了一下,历史上的城市化模式,基本可以分自发型和输入型两种。
自发型,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率高了一点,工业技术也进步了一点。渐渐人们发现,擅长种地的与其自己织布不如专心种地,卖钱买布,擅长织布的不如专业织布,卖布卖粮,最终分工程度越来越高,而集中的生产比分散的生产更有效率,所以城市化率就提升了。
这样的方式最为稳固,但是见效也非常慢,而且历史上受社会制度和外来因素的制约,依赖这个途径完成城市化的例子很少,只能说美国像一点。
输入型,就是一个地区原先没有很大城市化的需求,但是由于贸易的作用,外界对这个地区的某种特产产生需求,愿意付出高价购买。于是在利润的驱使下,不断有农民改行从事工业生产。而工业人口的增加又产生了对粮食的需求,于是农业生产率也在这个刺激下提升。相应的,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他们又会需求更多的工业产品,两者相互促进之下,使得工农业的生产率都不断提升,进而产生一个富裕的城市。
典型的,像中世纪意大利的城邦,大航海时代的荷兰和英国,甚至可以说改开之后的中国,都是这样的情况。
这种方式见效快,但是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难以复制。输入型的发展模式需要外部市场来进行刺激,但旧时代大家都很穷,外部市场能有多大呢?所以像威尼斯、热那亚这样的城邦,包括后来的荷兰,虽然富裕、盛极一时,却无法做大。在我们到来之前的胶州,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受海贸刺激,城市化率很高,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增长了。
这种模式的关键拐点,在于生产率的提升!
也就是说,农民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工人能制造更多的商品,双方可以以对方为市场继续增长,摆脱对外贸的依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上来。增长到一定程度,即使是本地生产的普通产品也对外部产生了价格优势,那就更能开拓一片新天地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就是这样的情况。
不管是哪一种发展模式,这其中最为关键的,都是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工业才有足够大的内部市场。同时,粮食产量高了,才能供养更高比例的工业人口。
但是,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说起来好听,可哪有那么容易呢?在化肥发明之前,农民看天吃饭,就是再努力,也从地里刨不出多少粮食来。所谓生产率的提升,更多的是人均耕地面积的提升,地多了,就算不可能对每一亩精耕细作,但单一农户的总产量也一定会多。
在传统社会,这种事是几乎不会发生的,因为没那么多地给你浪费。适宜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多,只能是人均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农民越来越穷,然后工商业也没钱可赚……整体向后发展。
只有幸运的欧洲人,在发现了新大陆之后,有用不完的土地可以利用,因此一个农民可以奢侈地用十倍的土地产出两倍的收获,有力地支撑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何等令人羡慕啊!
所以说,我们要提升城市化速度,最基础的,就是必须提升农业生产率。还好,我们现在的情形不错,控制区内人少地多,可以通过分田提升生产率。现在的顷田法运行得也还不错,如果就这么放着不管,等过个几年顷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