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进击的滕国 二(1 / 3)

1255再铸鼎 修改两次 2805 字 2020-09-15

1270年,2月13日,沛县。

滕国公夏贵,是宋末最重要的军事家之一。历史上,他在宋亡之际,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四处奔波救火。但在一群猪队友的牵扯下,最后还是无力回天,他自己也晚节不保,投降了元朝。但在这个时空,情况则大不一样,他机缘巧合得到了东海人的扶持,撞了大运,得以在滕地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藩国,这情形可就完全改变了。

作为滕国公的夏贵和作为宋朝大将的夏贵,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原来他是给官家打仗,现在是给自己打仗,这从根子上就不一样了,干起来就有劲多了。其次,原先钱粮都是朝廷给的,还附加诸多要求,花起来不心疼也不痛快,而现在征收的税赋全都是自己的,那么花起来肯定得精打细算才行,这就能用在刀刃上了。再次,原来在体制内,要受到诸多掣肘,稍一改革,说不得就得有御史弹劾了,而在自己的藩国内,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没人管!

换句话说,这充分发挥了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他能最大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实际上,这也是分权体制的优势之一,让手下们自由发挥,最终就能聚集起庞大的总体实力。蒙古人之所以能崛起,就与他们的充分放权有很大关系。后来西欧的崛起,其中也有这部分的原因。

不过,这一套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起作用的。金朝灭亡之际也曾经“封建九公”,在边界处分封了一连串的藩国,期望他们能自我发挥,挡住蒙古人。但是很遗憾,金朝这艘船都快沉了,这些领主自然也识时务,等到蒙古人真打过来的时候或跑或降,一点用都起不上。

也就是说,封建体制就是顺风猛如虎,逆风怂成狗。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个坚强的核心将领主们团结在一起,使得投降或背叛的代价要远远超过服从封建义务的代价才行。不然的话,遇到真正的强敌就会迅速土崩瓦解了。

实际上,夏家之所以成功,除了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东海国这个硬茬顶在他们身后——东海军的实力使得他们无法把投蒙作为一个选项,也不会对蒙古人产生太大的恐惧,所以才能专心发展,攒出了一支精悍的军队。

正如之前所说的,夏贵摆脱了文官的掣肘,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他的改革,首先就是像强者学习——不仅是东海国,还包括历代先贤——以土地为基础改革军制。

他将旧部汰劣取优,选出了若干精锐家丁,在滕国授以每人至少五顷的职田,使得他们的家小可以衣食无忧。自然,这些家丁也要服从封建义务,全职当兵、刻苦训练。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学习最新的军事知识,懂得火器、战阵,以便将来有必要的话可以带兵出战。他们的地位也不是稳固不移的,军中会定期考核,如果成绩优异就擢升,如果不行就淘汰,以此保持战力。显而易见,他们便是滕军的核心骨干了。

除此之外,他又设置了所谓的“府兵”,也就是以剩余旧部为基础再加上一些新募青壮,每户授以一顷左右的职田。相应的,每户府兵也要出一名壮丁入伍服役,不过是轮流服役而非全职,训练也没有家丁那般严苛。这个待遇与隔壁东海军仿佛,但前途和服役年限要差上许多,不过东海军每年就收那么点人,不是谁都能进的,而滕军中往往以乡里宗族血脉关系为纽带,对待遇不是那么敏感,而且入伍之后想退出就很难了,所以暂时并不用担心跳槽问题。这些府兵战斗力自然不能与家丁比,但是数量更多,是滕军的基础和血肉,他们如果上进的话,也有升入家丁的机会。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候军”的编制,也就是不授职田,只是临时募集或者干脆就是拉壮丁来的军队。这种杂兵的战斗力自然就很可疑了,换作以往,也就能运运辎重出出苦力摇旗呐喊用,但现在是火器时代了,发一柄火枪也能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