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2年,10月24日,安南,钵盂镇。
钵盂镇是万劫城东北方的一个小镇,位于两山之间,又临近一条通向南边大江的河流,因此被宋军占领,成了他们防备北方山区安南军残部活动的一个前线基地。
现在镇子河边的码头上,一伙宋军正在百无聊赖地等待着。
这帮宋军是新编禁军右军第三将的一部混编人马,被上头派来驻守钵盂镇,平日没什么事,只要不作死单独出去打秋风,躲在镇子旁边的小堡里也没什么危险。
呆的时日久了,唯一能让他们兴奋的,就是每月一度的补给日了。这天不但会送来弹药、酒肉等补给品,还会送来军饷。所以,在今天这个补给日,许多不当值的士兵都挤到了码头上,等着补给船的到来。
“唉,安南这鬼天气。”一个年轻士兵解开了领口的搭扣,用一块不知道哪里捡来的破木片不断扇着风,“还是我老家徽州好,就是大暑都不怎么热。天哪,我可受够了,什么时候能回家啊?”
他旁边的什长瞪了他一眼“你想个屁吃呢?你这才来几个月?老子都在这儿大半年了!毛队正天天说下个月就轮替,可走的那些都是给他上了贡的,奶奶的,哪年才能轮到老子?”
另一个什长听了他们的对话,哼了一声,幽幽地说道“还想走?你去打听打听,周边的安南人,不少人族谱都能推到秦代的。怎么来的,不就是当年的秦兵留下来的?我看,朝廷未必没有把我们往安南一扔就完事了的心思啊。”
年轻士兵一听就急了“啊,怎能这样?我讨了娘子还没几年呢,难道以后就见不到了?”
之前的什长倒不以为意,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说道“哼,要老子留下也不是不行,可是总得给老子分田分地、发个婆娘好传承子孙吧?现在这是什么意思,整天蹲在堡里闻一帮子糙汉的汗味,军饷就给那一丁点,这是蹲大牢呢?”
说来,对于他们这些普通士兵来说,这仗打得真是不痛快。以往出兵打赢了,上面吃大头,底下也能分到不少油水。但这次由于正面战场上次次都是大胜,主将也就没必要使出屠城劫掠之类的阴损招式,直接推过去就是了,所以下面就没了发财的机会。更何况新军最强调军纪,怎能为了一点小利放任士兵自行其是呢?
不但捞不到好处,恰恰相反,打胜之后,朝堂诸公已经把安南视为了囊中之物,爱惜起了羽毛,要求丘八们不得滋扰地方,连吃百姓个椰子都不行,可真是苦了。
这也是传统了,我大宋一向重文轻武,虽然在前线将士看来,安南军还无处不在,但在临安的大员们看来,升龙府都已经拿下了,剩余的不过是疥癣之疾罢了,现在重要的是防止军头势力做大,因此就必须要多加约束了。
士兵们虽然也得了些赏赐,但喝点酒逛几趟窑子就没了,坐吃山空之后就只剩抱怨了。
果不其然,什长挑起这个话头后,引发了旁边的不少共鸣。顿时,树下就响起了一片抱怨之声,甚至吵到了在另一棵树下乘凉的部准备朱予。
朱予一开始并未怎么在意,下面的大头兵怨气大,其实他这样的中层军官也没甚滋味。当年,他拼命选进了新编禁军,也是想着建功立业的,刚来安南的时候本以为圆梦有望,可后来功是建了,却没立业的机会。
这场战争非常特殊,与大宋之前打过的所有战争都不一样,可谓一等一的顺利(至少在前几月看来是这样)。也是因此,战胜的经验被总结为了“枪炮犀利”。这并非不对,只是这么一来,文官们就能把功劳都揽在了自己“筹谋有功”上,真正打生打死的武将却只被看作执行命令的工具人,没分润到多少功劳——也不是完全没有,战后朝廷决定扩编新军,多了不少职缺,不少来过安南的武官都升了上去,但大多都是上面有关系的,像朱予这样没什么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