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四年,12月18日,淮安。
淮安地处泗水、大运河与淮河交汇之处,自宋金之际就是南方防线上的关要之地。四年前华夏国成立,南宋徐国公李庭芝被迫之下不得不放弃徐邳,撤往淮河以南布防,这淮安就是防御重点之一。
对于淮安守军来说,背后的大运河是运输补给的生命线,而敌军进攻淮安多半也是为了借运河南下,所以宋军的防御也是沿运河设置。
淮河之南、运河之东,便是淮安城之所在,城防完备;与之相对的运河西岸,还有另一座较小的军堡与主城呼应;在淮河北岸,也还有一系列军事设施作为前敌防御措施……然而今天看来,即便如此完备的防御体系,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依然显得苍白无力。
“这……真的来了。”
淮安守将许文德看着运河西岸浩浩荡荡的华夏大军,失声叫了出来。
这支大军彷佛一夜之间突然从地上冒了出来——实际上也差不多,昨日夏国突然发出宣战布告,要求许文德开城投降,今日就有一大船团浩浩荡荡从北边的泗水顺流而下,炮声轰隆,以雷霆之势在淮河南岸登陆,现在稀稀散散在战场上散布开来,围住了运河西岸的那座军堡。
许文德心中有些恍惚,他是李庭芝手下宿将,熟悉内幕,对于可能到来的战争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但一直觉得不会这么快就开打,怎么都得等朝堂乱局闹大了才动手。结果没想到夏人竟如此决绝,连年都不过了,说打就打过来了!
“将军!”
突然一声叫喊打断了他的思绪,他回头一看,见是一个幕僚拿着一封信走了过来。
幕僚把信交给他,说道“是夏军刚刚送来的,说是朱阔上校写给您的信。”
“朱上校?”许文德对这个名字很熟悉。
朱阔是夏军本土师的高级指挥官,这些年来率领数旅的兵力驻扎在淮北一带,与宋军对峙。早前气氛还不是那么紧张的时候,夏宋两军的军官经常交流,许文德与朱阔也见过几次面,算是熟人了。
他匆匆把信打开,读了一遍,内容并不出乎他的意料,是朱阔以“老友”的身份劝他投降,好消弭一场血光之灾。
幕僚紧张地看着他,他这一个决定,可是关乎不知多少人的性命啊。
许文德把信又读了一遍,叹了口气,轻轻将信纸折了一折,塞回信封里。
见状,幕僚和旁边不少围观的军人都松了一口气,看样子是可以放松了。
不料,许文德的神情却突然严肃起来,把信塞给幕僚,说道“朱上校情真意切,的确是仁义之士。然而我亦有自己的忠义,徐国公委派我守这淮安,可不是想让我一枪不放就开城投降的。你去转告他们,既然夏国号称要堂堂正正一统天下,那便堂堂正正来一战吧。”
幕僚闻言立刻失望起来,但没办法,还是乖乖照做送信去了。周围的士兵也不由得握紧了手中枪,准备迎接一场残酷的大战了。
此时夏军的船只已经来到了运河上,幕僚把口信送到船上,很快就又转述到了西岸的朱阔那里。
这段时间里,朱阔带人设立了临时指挥部,正在安排各部队行动,收到口信后,只是淡淡一笑“那就让他求仁得仁吧。现在差不多也各就各位了,先把这座小军堡拿下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这军堡位于运河西岸,与东岸的淮安城遥相呼应。它原本是个有着四个尖角的棱堡,后来军事技术进步,战场上出现了榴霰弹的威胁,宋军就在城墙之上又用土石堆建了一层封闭式的炮垒,以庇护城上的士兵,整体形制显得不伦不类的。
夏军已经将堡垒四面围住,北边的淮河和东边的运河上都有战舰在巡梭,西南两边的地面上则有两个营的步兵蓄势待发。堡垒之中,各炮位的大炮已经从炮窗中推了出来,士兵们从各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