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阿珍也并不是通过自己努力而成功的,好像完全就是钱砸的。
说到底,不还是家缠万贯的霸道总裁抱得美人归?
说到底,所有人喜欢上阿珍,不就是因为她的脸么?
这不就是对女性的物化么?
这不就是对女性的歧视么?
这不就是肮脏的价值观么?
年轻观众对此颇为宽容,对他们来说,这个故事讲的没什么问题,合情合理,而且有趣。
一些年长的观众却越来越意识到这件事的不对头,尤其是处于某个阶段的女性群体,以及学院派影评人,当然某些独特的人,可能两者兼顾。
实际上《淑女大作战》完全可以解读为对“物化女性”和“上流社会”的讽刺,但最终阿珍与史蒂芬周的完满结局,似乎又与之矛盾。
其实在电影设计之初,吕健早就考虑过这件事,在某个假想的剧本中,阿珍勤劳和智慧致富,向史蒂芬周展开复仇,而史蒂芬周因为他的极端拜金价值观而陨落,失去一切的最后,得到了阿珍的救赎。
这似乎是一个更正能量的故事,这么编就不会被诟病了。
但这个故事存在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不合理。
漂亮女孩就是会更受照顾。
以阿珍的,再如何勤劳也休想碰到史蒂芬周的脚后跟。
史蒂芬周的理念正是现代资本社会的核心。
然而这些在光天化日之下,最为现实的情况,如果通过电影叙述出来,便会被分别扣上“物化女性”、“阶级固化”以及“拜金主义”的帽子。
在“正确”与“真实”之间,吕健选择了后者,即便他动用一切技巧去冲淡“真实”,伪装“正确”,但几个月后,这个外衣还是被扒掉了。
纵使如此,《淑女大作战》传递的东西也远不到丑陋的程度,市面上的电影至少有大半数比它丑陋的多,但没办法,谁让它票房高呢。
离开了《窈窕淑女》后我们才发现,《淑女大作战》似乎被高估了。
《淑女大作战》三大法宝——幼稚的故事,丑恶的思想,同行的衬托。
笑完段子,听过音乐,《淑女大作战》好像什么都没留下。
我不会让孩子去看——电影学院教授指出《淑女大作战》七宗罪。
相对于主流媒体的克制,民间的人权斗士与一些电影教授才叫真的批判。
“最后看到阿珍和史蒂芬周拉手,真是气死我了。自甘堕落,被当成工具用还原谅他,不就是喜欢钱么,不就是贱么?女性的独立呢?恶心,差评!”
“本来以为李云龙扮演的暖男是个不歧视女性的绅士,谁知道最后还是个大骗子,编剧怎么能这么恶毒?”
“一点也不好笑,一群神经病,还时不时来一段音乐,看歌舞我不会看春晚啊?辣鸡。”
“通篇都在赤裸裸的歧视女性,你们感觉不到么?男主人傻钱多,女主贪财,所有人都喜欢漂亮脸蛋,审核的人能不能认真点啊。”
在这样的批评下,《淑女大作战》的评分从最高点82直落至75,对手倒是在21稳如泰山。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刚刚还饱受赞誉的吕健便被扣上了“媚俗”“歧视女性”等等一系列帽子,《淑女大作战》沦为一部纯粹的爆米花电影。
吕健本人的水平再次遭受质疑,随随便便一个音乐人拍电影都能卖座,这让一部分人哀嚎连篇,以《老鼠爱大米》为首的旧作也被纷纷拎出来说事儿。
不过正当这样的声讨升至高点,眼看就要收不住的时候,吕健再次被救了,跟上一次的方式一模一样。
好莱坞教父哈维被爆性丑闻,面临指控!
律师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