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寒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歌:
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其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
东家春雾合,西舍秋风起。更过三十年,还成甘蔗滓。
意思是说世事无常,一切的美好都会烟消云散,就如同那美若婵娟的女子,过个三十年也像被人咀嚼过的甘蔗渣一样。
美色易衰,还有权力、亲情,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却不愿意去直面这个问题。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比起直面这个问题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人们更乐意去祝福别人长命百岁,采用这种逃避的方式来避免直视死亡和无常。
这便是佛学所说的“四颠倒”之一的“常颠倒”,将“无常”视作“常”。
可能寒山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嬉皮士”,作为唐代一个屡次科举而不中的文人,他起先和陶渊明一样找了个地方隐居,等儿子成年后,他开始按照道教的方式修行,最后选择了佛法,不仅仅成了“出家人”,还游离于一切社会成规和秩序之外。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为了养育儿子,寒山才没有斩尽尘缘。和尚出家也要看情况,有的是为了争信徒和香火斗得你死我活的,也有渡人开示的。
除了常颠倒之外还有我颠倒、净颠倒、乐颠倒,其中乐颠倒是指的以苦为乐,什么是苦呢?
一个侏儒不是天生就想是个侏儒,可是除了丑角之类逗笑的角色外,他没有别的机会。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台上的侏儒真的如他所表现得那样滑稽么?
这种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娱乐”稍纵即逝,等笑过之后,反而逼恼身心,这种苦就叫做“坏苦”,它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
又或者换一个例子,维克多·雨果除了写巴黎圣母院,还写了一部名为《笑面人》的小说,男主角就被人做了手术,脸上时刻都有笑容。他在舞台上表演无所谓,大家当他是个大明星,等他下了舞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人们看到他那张脸就会被吓一跳。
榆木脑袋是开不了悟的,哪怕把他的脑袋当木鱼敲。
乔治安娜又回忆着波拿巴写的信:作战的原理在于当大将的必要经历过许多战役,才会体会如何让极小的事鼓励人心,或让敌人胆寒。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实战经验,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领兵就如同纸上谈兵的赵括,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万劫不复。
也正是那场战争,决定了秦赵两国、甚至更多人的命运,因为这不仅仅是两国的国运之战,还奠定了东方的统一。
秦朝没有解决匈奴的问题延续到了汉朝,也正是因为他们将匈奴给赶跑了,匈奴才来到了欧洲,这才有了上帝之鞭阿提拉。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利之辨算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论题了,庭辩的时候几十岁的老头,头发都白了,牙齿也掉了,辩论输了还不忘骂“你这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士大夫本来就跟郭嘉那些人不一样,郭嘉才不信“忠臣不事二主”,他更相信“明智的人都能审视他的主人”,他不会跟诸葛亮一样去“鞠躬尽瘁”得扶阿斗,也不信“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袁绍,而是跟了曹操。
郭嘉不仅要拯救国家于危难,还要称王图霸。曹操用一个“望梅止渴”的办法让在烈日下行军的士兵重新加快了行军速度,这难道就是波拿巴说的“如何让极小的事鼓励人心”?
一个女人其实不该晓得这些事的,她只需要逗逗鹦鹉、学人弹弹乐器、讨人喜欢就可以了,“牝鸡司晨”从来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她只要想到旧时代那些敷粉的男性,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她难以接受。
波拿巴被烈日晒得黢黑的样子让她觉得很新鲜,虽然他还是把胡子剃了。
他那个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