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此同时,刘备也与许久不见的荀彧坐在了一起。时隔近年,这对君臣再见却有些不知该说什么。
进京为尚书令,确实是高升,但当时无疑有着一些放逐的意味在里面。
刘备担心荀彧反对李澈的那些政令,以至二人发生冲突,故而刻意上表,请荀彧进京为尚书令。也就是说,在当时,刘备选择了站在李澈、荀攸、陈群等人那边。
这一手笔也震慑了其他反对新政的人,就连地位仅次于李澈、荀攸二人的荀彧都被“放逐”,其他人若是再跳,刘备恐怕不会像对荀彧这般用心,一巴掌拍死才是常规做法。
虽然坚信自己做的没错,但再见这位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左膀右臂,刘备心中还是有些惭愧,世事难两全,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新政关乎未来,万万不可出现差错。
“芳兰生门,不得不移。”
荀彧拿杯子的手一顿,淡然道“大王过誉了,彧一介愚夫,算什么芳兰?艾草罢了。”
一点小情绪罢了,刘备笑了笑,并不在意,只是笑道“明远回邺城后曾责备孤,认为孤不该把文若送到雒阳来当官。他认为文若天纵英才,只是一时拗不过弯来,若能坐下来沟通一番,未必没有两全之法。孤之作为,倒是让君臣凭添嫌隙了。”
荀彧微微蹙眉,清雅的声音有些疑惑“……卫将军果真如此说?”
“文若不信?以为孤刻意美化李明远?这种小伎俩,孤还不屑为之。”刘备故作不悦“原来在文若心里,李明远是小肚鸡肠、斤斤计较、酷爱打击报复之人?”
荀彧认真点了点头,赞同道“臣确实没想到,臣观往昔之事,卫将军从来不吝于对阻挡新政之人痛下狠手,颇有战国变法强臣之风。没想到对于臣,卫将军竟这般高看,倒是让臣受宠若惊。”
“这就是未曾交流的坏处啊。”刘备感叹道“若你与他见过一面,你就会明白了,他根本做不了卫鞅、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