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与其花时间周密部署、抹除真实身份的痕迹,还不如抓紧时间研究怎样掌控联邦的暴力机器。
身份信息的泄露,如果是在掌控了一定规模的暴力之后,风险,其实也寥寥。
然而随着联邦经济刺激的动,社会监控与管理体系在加嬗变,一言蔽之,体系对公民信息的掌握程度、对公民行踪的监控力度大增,更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
夏天的某一个清晨,照例开启计算机,本地部署的监控程序“滴滴”报警,让方然现伯克利的校内网被nsa监控,每一部联网终端的使用者都要实名、否则无法登6,结合最近浏览的新闻,他就骤然间意识到
隐匿身份这件事,再不着手,恐怕就真的太迟了。
这预感,并非是方然一下子现网络被监控,或者其他联邦当局的信息监控手段,而突然感到棘手。
单纯从技术层面考量,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这些机构,并没有在紧盯方然、而是以监控网络的普遍策略扫描时,很寻常的例行公事;以方然现在的it水平,特别是多年来勤学不辍、实战不止的经验,哪怕这些机构专门来对付自己,他也有信心周旋一番,至少绝不会束手待毙。
但,再怎样高明的手段,逃得了一时,却无法逃得过一世。
隐匿身份,并非眼前的权宜之计、而是为同类间的最终火并做铺垫,目标,不是为避免眼前的追查,而是避免同类必将采取的、依托人工智能的全面调查,要保证在遥远(或许并不遥远)的未来不被轻易揪出,难度,比寻常的反侦察、信息隐匿要高出许多倍。
最起码,方然自己就很擅长这一手
譬如从网络节点的历史数据、或某一目标的历史轨迹中得到线索。
倘若着眼于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和大数据领域的进展,调查的难度还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对任何试图隐匿身份的人构成重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