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岑文本和马周所言,李恪乃大唐太子,奉命监国,只要他不动如山,手握重兵,坐镇天下正中的洛阳,这天底下就没有任何人可以动他分毫。
哪怕是此刻李世民昏迷不醒,传出矫诏,李恪也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稳住局面。
李世民染病,一度昏厥,就在这个消息传到洛阳的时候,很快也就传到了长安。
长安城中,奉命留守长安城的房玄龄和程知节是李世民心腹,得知李世民的病况自然万分担忧,若非职责所在,两人不可擅动,他们甚至恨不得即刻就前往河北探视,但有些人却并非如此,就在此时的长安城中,有些人觉着寻得了机会。
汉王李元昌,高祖皇帝第七子,文显当时,尤擅书画,谓为当世大家。原高祖在时得高祖皇帝宠爱,留于身边,特许不之官,而后因开罪李恪,被李恪设计坐罪,才得外放,初为西韩州刺史,而后改任华州刺史。
华州治于郑县,前据华山,后临泾渭,左控潼关,右阻蓝田,乃兵家要地,也正因如此,华州刺史不止治民,而且掌军,可节制地方军府,可谓紧要。
华州在关中富庶之地,紧邻雍州,相距长安也不过区区一日的路途,对于外放的亲王而言绝对算得上是殊遇了,毕竟就连皇子外放都大多离京甚远,李元昌却能够留于天子脚下,可谓难得。
李世民对李元昌着实不薄,但李元昌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或者李元昌是自己觉得自己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李承乾被废之后的几年。
天下人人皆知,汉王李元昌和废太子李建成从来相较甚好,关系匪浅。以往李元昌行迹放浪,行为不检,得罪了时为楚王的李恪,也为李世民所不喜,但那时李承乾还是太子,那时的李元昌可以安慰自己,眼下的不利都只是暂时的,待将来李承乾继位,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就在几年前,李承乾因谋反被废,现在还在黔州流放,以往与李元昌不和的李恪入主东宫,成为国储,李元昌便在彻底没了盼头。而且也亏得那时李元昌已被外放出京了,李承乾造反行事又急切,否则李元昌必定牵连其中,必死无疑。
这几年来李元昌行事变地小心且恭顺,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的缘故,李世民为了安抚李元昌,做给宗室看,特将李元昌调到了华州任刺史。
但李世民不知,李元昌眼下一切的恭顺都来自于对李世民和李恪的畏惧,现在的李元昌越是恭顺,心里对李世民和李恪就越是畏惧,也就越是憎恨。只是以往李元昌碍于自己的位
置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但现在他看到机会了。
根据自辽东最新传回来的消息,李世民在东征途中染病,一度昏厥,至今还未定生死,李元昌得知这个消息后不禁心中大动,想起了当年的杨玄感之事。
当年隋炀帝东征,杨玄感在黎阳起兵,一度形势大好,但却不从谋主李密之言,既不取河北,断杨广归路,也不夺关中,得天下根本,却选择了最愚蠢的法子去攻打洛阳,折损兵力又徒耗时日,导致事败。
而现在李元昌正据华州,只要他起兵能据得长安,扼守潼关,在李世民病重不能理事的情况之下,李元昌未尝没有和李恪一争的资本。
当然了,长安城中还有宰相房玄龄、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还有他们麾下的三万禁军,若只凭一个华州的几千府军是断不可能成事的,要想成事还需要军中有人支持他,而军中和李元昌交好,又愿意支持他的还真就有那么一个,正是左屯卫将军柴令武。
柴令武和李元昌一样,两人以往都曾与李承乾交好,算是李承乾门下,当时李承乾谋反时正逢柴令武之父柴绍过世,柴令武在府中守孝,不曾出府门半步,也不曾和李承乾合谋,这才逃过了一劫,保住了性命。
但虽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