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吹的,好卖下一部。
娱乐圈真正的核心人物,都实际的不能再实际,他们日思夜想,就是怎么能拍出来,各种卫视、网络平台愿意多加一个零来购买的项目,真正的影迷算什么?如果少一个影迷的电影票,多出来100个土鳖观众的电影票,他们会更开心!。
“蜜蜜,你要学会合作,不要什么都想着独占,你的项目不多,但圈子里有项目的不少啊,要主动去联系,你们现在的分量也不算低了,很多公司应该愿意合作的。”
杨蜜少有的沉思片刻,方才说道:“电影都被你们几家大公司垄断了,我们的机会不大,综艺有海上花,电视剧又有聚美,你让我们怎么办嘛。”
“妹子,知道每年有多少电视剧吗?我给你讲,电视剧的效益一点不比电影差,而且市场也大得多,聚美一家能拍多少,哪家电视台一年不买几十部电视剧的,你还担心没项目?”
“电影不是档次高嘛,我还不是为了公司着想,再说了,卢川也挺厉害的,《南京南京》还拿了奖呢,万一这次人家又成了呢!”
“拿奖就是好电影?就是好导演?我没拿过奖,但谁敢说我不是一个成功的导演!”
孟轻舟一直认为,卢川的作品都是“伪艺术片”,而陆川就是一个很善于营造艺术幻象的导演。
他的电影里,有多少是艺术,有多少是艺术幻象?
比如卢川爱用的纪录片手法,就让孟轻舟觉得有那么一点儿为追求艺术感而刻意为之的意思。
在《南京!南京!》结尾,卢川给一帮虚构的人物设置了生卒年月。如果片子里的人物都是按真实人物拍的,那这么做当然无可厚非也十分必要,但片中人物明明是虚构的,那这就有点刻意了,这又不是《魔戒》,难道还得有个纪年表不成?
卢川在摄影上也很善用“艺术片元素”。《南京!南京!》里,摄影师要么拿着手摇摄像机使劲晃晕你,要么来个几分钟不停机的长镜头,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观众,这是多么艺术的摄影语言啊。
至于它们是否符合那段剧情的需要,反正我看不出来。卢川的厉害不在于让镜头晃得有意义,而在于他有本事让观众被镜头晃吐之后一边抹着嘴角残留的呕吐物一边赞“这摄影真特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