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咋舌。睁眼闭眼的功夫,可能就认不出人了。
正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小鲜肉们,在变成老腊肉之前,趁着还有粉丝留存,不少人已经在思考如何转型,成功与否不说,但他们至少都还有机会。
但是,女演员,99.9,根本没有拿到被允许转型的入场券,老去的已经被淘汰,正在老去的等着被淘汰,再多的玻尿酸也掩盖不住眼里溢出来的“疲惫”和“老态”。所以只能天天发“少女元气满满”的通稿。
发给谁看呢?给品牌方,给投资方,给导演,给编剧,给制作人,给粉丝。
传达什么信息呢?即便我结婚生子了,即便我30了,我依旧年轻,依旧貌美,依旧能演年轻漂亮的角色。
是女演员的错吗?不是,不是她们乐于装少女,而是市场让她们“不敢老去”。
因为“老”了,就意味着没有戏拍了。
夸张吗?一点也不。
铺天盖地的都是小甜剧、甜宠剧,满屏的亲亲抱抱举高高,剧情不重要,演技不重要,是不是演员不重要,总之往“死”里甜,就对了。于是乎,一批又一批青春靓丽地少女出现了,让人应接不暇。
这些,和被恶毒地称为“老女人”的,30的女演员,没有一毛钱关系。
当然,如果不介意,在甜宠剧里演演姐姐,或者妈妈这样的角色,也还是有机会的。
如果受不了这样的行业生态,那就退圈去过岁月静好的日子也不错。
毕竟,圈子就这么大,饼子就这么多,你不想吃,有的是人想吃。而且这个人吃了,那个人就没地儿下嘴了,也是必然的。
当然,资本也可以砸钱“无中生饼”,然后投入市场,但是砸给谁,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国内的电视剧和商业模式一样,都是赚快钱模式,哪一种剧火,就各种类似的,女演员也是越长越像,没有什么识别度,都是很相似的类型,知道哪个人很火,但是不知道有什么作品。
这种模式和制造业一样,以物美价廉的模式抢占市场,然后就卷了。日本汽车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便宜省油,而德国汽车给我们的印象是高端有逼格。
国内的影视剧也是这种现象,出了一堆流量明星,然后演的都是那种吃青春饭的剧,演完一波换一波,直到隐秘的角落,流浪地球等这样讲究故事,演技的影视作品出来了,才让观众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好作品。
资本方的运作模式,仍然是以赚快钱为主。为什么都是年轻女演员?因为这些流量大,来钱快,简单粗暴,能够直接带货就更好了。
从目前影视行业重点投资的剧本中可以看得出,资本方打算赚快钱赚久点,努力地将女演员的流量范围从二十提高到三十。
而如何把一个剧,一个电影做到像复仇者联盟那样拥有IP,可以弄很多周边那样,即把故事说好的这条路,资方是不会想的。
当你的便宜货还可以卖的时候,你还能卷的时候,你是不会去想如何把故事说好,走高端路线的。和国内的很多品牌一样,做来做去都是走低端路线,没有想过走高端路线,获取更大利润。
大制作,好剧本,演技精湛的演员,弄出来一部影视作品成为经典,能够出周边,甚至还能变成一种流行文化,这些是不考虑的,我想那么多干嘛,我找几个年轻漂亮的花瓶上去嘟嘴瞪眼然后收点广告费,赚完钱就算了,以后说不定就赚不到了。这就是现在的情况。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实力派变现困难,资本方也不想抛弃赚快钱模式,观众也吃这一套,所以女演员只能吃青春饭了。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影视圈本来就是颜值密度极高的行业,网络时代明星们颜值上的优点和缺陷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