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地方上能肃清匪患,又言明是周亮工的派遣,对周亮工这个淮扬海防兵备道来说,当然是不折不扣的政绩。
由此更进一步,成为凤阳巡抚,也未必是不可能之事。
对朝廷来说,现在的这局面当然是只能依靠四镇将领和其兵马,但不论是弘光帝或是内阁六部的文官大佬们,更信的过的肯定还是够资格经略地方的文官。
南京等地失陷之后,主持湖广等地的实权派就是文官何腾蛟,若不是主持,湖广怕也很快陷落,在其麾下也纠集了大量明军,但又因为其狭隘无知,一直在排挤顺军余部,使忠贞营和湖广明军始终不能合力,怕是南明的局面也会大有改观。
从熊廷弼到孙承宗,再到洪承畴,孙传庭,再下一等的朱大典,路振飞,这些优秀的文才武略都出色的大明文官,好象也是气运使然。
要么死在自己人手里,要么就是死在他人之手,就算侥幸未死的也不能发挥其才能,在南明时期黯然无光。
而掌权的马士英,史可法,其后的黄道周,何腾蛟之流,比起此前的前辈来,相差的就太远了。
至于永历朝的那些文官,简直叫人记不起姓名,除了折腾捣乱,给李定国扯后腿,制造李定国孙可望等人之间的矛盾,毫无能力也完全没有大局观,简直不足为道。
南明缺人,上层的文官其实不太缺,钱谦益都复起了,那些文名满天下,袖手著文章的文官,高居庙堂之上争权夺利还有几把涮子,令他们到地方为督抚,经略安抚地方以备强敌来犯,这可就是要了他们的命了。
正因如此,周亮工拼命涮声望就有了底气本钱。
闵元启是周亮工扶持,双方确定了底线和结盟,闵元启也不会再改换门庭,周亮工有闵元启和他的两营兵,腰板便是硬了许多。
再涮上去声望,总督不敢说,巡抚却还是有相当大的机会。
第二个目的,则是想令将士多有机会乘船出海,云梯关所原本就镇守海疆守海口,虽然这里荒芜多年,但出海渠道尚有,不用也是浪费了。
现在闵元启是将造船之事逐渐提上日程,大乱将起,清江浦那里有工部的大量的造船工坊,不仅有器具也有不少造船的匠人。
只要局面更乱一些,把这些匠人工具都弄到云梯关这边来也不是难事。
多铎攻下南京和杭州后,清江浦这里也纳入统治之下,这些东西就便宜了清廷,也是清廷运送江南财赋的重要手段。
其后清廷在清江浦设立了多名总督,负责治理黄河和漕运等事,清江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淮安旧府,其后在此设县立府,原本的淮安府反而降格为州,后又降为县治了。
闵元启最早的打算便是造船南下,积累一部份财富,聚拢一部份信的过的部下,驾大船出海,不管是先到福建广东安身,或是直入台湾,甚至直接驾船下南洋,都是可以选择的选项。
若是半年前的闵元启,能驾一船逃到福建,相机再入南洋就算是最现实的打算了。
这年头福建海船多的不说,一年百艘以上去南洋是肯定有的,几次大的排华风潮都是发生在印尼和吕宋,后世的马来地区还算安稳,那里的华人也相当的多,在其立国之前占到四成左右,其后也相对平稳,产生了很多巨富世家。
闵元启感觉以自己的才能格局,不敢说在南洋建多大基业,混个巨富传家还是可以的。
既不用对鞑清俯首称臣,在暗无天日的严酷环境下剃了辫子当奴才,也不至于穷困潦倒,贫无所依,能够做到这种程度,闵元启也就满意了。
其后局面一变,闵元启的想法心思自然也是为之一变。
能做到更好,何不努力一把?
现在派出将士坐漕船出海,目的就是在海上练兵,因为闵元启迟早要与人在海上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