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战场身上也可以一并通用。不说李唐时十三棍僧的故事,就是说几十年前,大明的不败战神俞大猷也是亲自上少林寺跟僧人讨教过的。
长街上清军虽然人多,但这几百人势若猛虎般冲将过来。不由都停住了脚步,有的甚至已经向后退去。
其实这时候长街上的清军虽然个个都留着金钱鼠尾的辫子,但本质上与其说是清军,还不如说全都是汉军。而且是那种杂牌中的杂牌。
人员构成也是极乱,有投降来的明军,顺军,各地的杆子,流贼。甚至还有地方结寨的练勇。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此时众清军见长街上冲出这么一帮人,一个个威猛飘逸,手中的兵器均不似凡品。心里未免有些怯意。
墨九却站在马上看出了便宜。
这些年仗打的多了,见识也就广了。什么撒豆成兵和尚道士的他都碰到过,甚至连更为邪门的阴门阵也都见过。结果这些江湖以讹传讹的东西,其实没一个真正能打的。
自己没遇上也就罢了,若是遇上了,基本见一个灭一个,比砍瓜切菜还轻松。
至于这江湖上的武艺,也都是吹的比较厉害,可能在街头单打独斗的时候还有些威力,但在战阵之上,那些降龙掌,六脉剑,疯魔戟法什么的完全不顶用。
往往自己一个刀花舞起来,还没等伤到敌人,先把旁边的同伴砍倒好了几个。军队战阵中的排枪撺刺过去,任凭什么轻功步法,也都是被扎成刺猬的命。
看到对面是这样一伙杂牌的队伍,墨九胆气顿生,不由大喝一声道“这些孬兵不堪用,关键时刻还得看我们亲卫的。兄弟们,跟我上啊!”
说罢,双腿一夹马腹,带领自己的哨队,直直的向和尚冲去。
对面的和尚见对面的清军左右分开,一哨人马声势惊人的向自己冲来。当先的一匹棕红战马上是一个老奴。胳膊上夹了一把长枪。身材虽然干瘦,威势却是惊人。
和尚不慌不忙,也站定了身子,单手将大铲背于身后,另一只手在胸前竖起打了个稽首。双目紧盯飞驰来的墨九,僧袍无风自飘,不怒自威。
墨九看到和尚如此做派,心中却打了个突。要知道趋吉避凶是人们的天性。非是百战之士,不可能面对声势惊人的骑兵冲锋而面不改色。
世人都知长枪兵克制骑兵,可实际战阵之上,面对这墙势冲锋的骑兵。很少有枪兵能稳住阵型,毫无惧色的面对骑兵的冲锋。
自己一生经历战阵无数,那些明军的枪兵方阵,几乎个个还没等和骑兵接阵,就直接崩溃逃散了。
而且这能做到在野外结阵之后再溃散的,还是明军在崇祯初年的状态。等到崇祯十几年的时候。城外野战的明军,甚至连方阵都不敢组,都是结成车阵,躲在木箱车阵后面应敌了。
如今这和尚面对几十匹马队的冲锋面不改色,反而一幅神仙姿态。不能不让墨九心生忌惮。
不过此时冲锋在前的墨九却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容不得多加细想。自己的身后就是跟着自己冲锋的一众手下。若这时候自己圈马转向,必定和后面跟随冲锋的马队撞个人仰马翻。
想到此,墨九咬了咬牙。右手调整了一下骑枪的姿态。上臂挟紧枪身,手腕虚擎。左手却探在背后抽出了三眼统。
这三眼统顾名思义就是有三个枪筒。外面预先插了三个药捻,省去了临阵装药的麻烦,统里面填上火药、铅丸、铁砂等物。对敌时点燃药捻,到时候里面的铅丸、铁砂一起喷将而出,近战时最是厉害无比。
而墨九的三眼统又和别人的不同。他的统比别人粗大很多,装的药量将近别人的一倍。他平时又习惯把三个药捻拧成一股。对敌时只要点燃药捻,三统几乎一齐发射,神仙难避。是墨九最为依仗的杀手锏。
墨九抽出三眼统,弯腰咬开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