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江南一带乱象分呈时,千里之外的京师已是进入到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忙年时节。
南北两城的各大市场到处人头攒动,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中间夹杂着孩童的嬉笑声、吵闹声,大人们的呵斥声、叫骂声,熟人之间碰面的问好声、大笑声,空气中飘荡着各色食物诱人的香气。
几乎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地笑容,轻松自然的神态下,一张张面孔是如此的生动,再也不复数年前那种愁眉苦脸、焦虑不安,甚或是麻木不仁的神情。
不管成人还是孩童,妇人还是老翁,手中怀里都是大包袱小提留,拿着买来的各色各样商品或食物,或是驻足与商铺摊位前,或是缓步移步中逡巡着,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家的物资,只要看到自家需要的,就会拼命往人群里挤过去,好像生怕晚了就卖光了一样。
有圣君在位,这日子是眼见得越来越好了,每个人都从自家日常的吃穿用度中切实感受的到,这其中尤以军器监和将作局的工匠们最有体验。
就拿各家的住所来说吧,先不说整修过后铺上了青石板的街巷,洁净的让人心情舒爽已极,就看看自己的住所吧,那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先匠户们居住的大多是土坯搭起的房舍,只有极少数有额外收入的人家才盖的起青砖房屋,屋顶也有黑灰色的瓦片覆盖,可是现在呢?
原先的土坯房子早就踪影全无,几年来,手头的银钱日见丰厚的情况下,所有匠户家庭都把旧屋子翻盖一新,都是清一色的青砖垒就,少数收入特别高的则是全木打造,已经向那些大老爷们的宅邸看齐了。
以往谁家不是男女老少都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衫?谁家的孩子在大冬天不是光着脚穿着露脚趾头的鞋子在街上玩耍?
足衣?
那可是大户人家才能享用到的物事来,穷人家连衣衫都穿不起,哪有余钱做双袜子?
以前谁家不是人人面带菜色、面黄肌瘦、眼神麻木、满脸愁苦之色?
有多少汉子打了一辈子光棍?众多匠户家,有几个识字读书的?
现在呢?
男女老少哪个不是穿戴干净整齐?哪一个不得备着两三双鞋靴?谁还一年四季只穿一双?
更重要的是,在吃穿不愁的情况下,自家孩子,甚至是大人,能有机会读书认字了。
在朱由检的授意下,顺天府在匠户们群居的地方建起了两所学堂,就学的全部是军器监和将作局的匠户人家的孩子。
后世那种国有大企业的子弟学校提前出现在了神州大地上。
这是朱由检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他希望此举能够在将来给大明带来更深刻的变化。
朱由检在闲暇时不止一次的想过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全方位一直领先于整个世界的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彻底落后与西方世界呢?
再下去不到一百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吹响了西方崛起的号角,各种各样的先进工具被创造了出来,把还处于传统农耕中的大清远远甩在身后,并且距离越拉越远。
那时候的国人在干什么呢?
读书认字的所谓精英阶层,沉湎于风花雪月之中,埋头于故纸堆中寻找真理。
无数所谓学问大家,恨不得把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个字揉碎捻烂,然后放在口中细细品味,从中找出自以为是的道理,著成厚厚的书典教育世人你应该如何循规蹈矩,你应该举止端庄,背离祖宗就是离经叛道,西夷那一套都是奇巧淫技,应该唾弃之、鄙视之,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才是最好的。
听祖宗的话,准没错。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
人口和土地的关系。
西方各国因为人口稀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