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士绅进入各级官府任职,确实让夔东明军丧失了不少来自于地方士绅的支持,但也导致了湖广天地会得到了更好的渗透机会。
但是,武汉地区位于湖广东北部的长江、汉江的交汇之处,清军将兵力缩回到了此间,那岂不就是意味着他们干脆放弃了对夔东明军的堵截?
“林德忠已经与文督师取得了联系,夔东众将将会与你我二人会猎于武汉。”椙
“鞑子是怕被我们各个击破。”
“是的,鞑子在集中兵力。但这样一来,我们能够集中的兵力就更多了。”
“也更繁杂了。”
陈凯口中的夔东众将也成夔东十三家,乃是驻扎于川东、鄂西的那些受南明王朝节制的反清武装的统称。
十三家一说,并非实际数字,主要指的是临国公李来亨、皖国公刘体纯、靖国公袁宗第、益国公郝永忠、荆国公王光兴、宁国公王友进、兴平侯党守素、桐城侯马腾云、宜都侯塔天宝、涪侯谭文、仁寿侯谭诣、新津侯谭弘、岐侯贺珍、渭源侯李复荣等藩镇,另外前前后后还有诸如胡明道、姚玉麟、呼九思、张显、白蛟龙等不知道多少支人马侧身其间。(注)
诚如李定国所言,这些人的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李来亨、刘体纯、袁宗第、郝永忠、党守素、马腾云、塔天宝、李复荣这些都正儿八经的大顺军余部;王友进是另一支已经逐渐星散的农民起义军集合——摇黄十三家的首领之一;而万县三谭则不光是同族兄弟,更都是在四川混战中幸存下来的少数旧川军的一部分;另外还有贺珍,最初是明军,后来降了闯军,再后来又降了清军,再再后来又在陕西举兵反清;相较之下,王光兴的履历就稍微简单了一些,但也只是稍微而已,其人最初是干流寇的,在崇祯年间接收招安,后来一度降清,未几便又反正,便一直干到了今天。
这些人虽然并称为夔东十三家,但内里却是矛盾重重。比如从前干过流寇的王光兴就曾在崇祯朝协守襄阳,屡立战功。后来襄阳失守,他亦曾随荆西道徐启元多次死守郧阳,以拒大顺军。那段时期他主要的对手,互相之间多有血债的便是大顺军负责湖广方面军务的大将右营制将军绵侯袁宗第,也就是现在的大明靖国公袁宗第。椙
大顺军的军制,级别最高的是权将军,全军只有刘宗敏、田见秀二人而已。下一层是制将军,亦不过五人,袁宗第就是其中之一。而刘体纯、郝永忠之流,此前都是袁宗第的部将。但是后来,袁宗第在大顺军败亡的过程中本部兵马损失过大,丧失了对右营诸部将的统辖,而刘体纯则凭借保住了手中的实力,反倒是后来居上。袁宗第心里有没有疙瘩,便不得而知了。
还有那郝永忠就更有意思了,此人原名郝遥期,是大顺军中掌旗手出身的低阶军官,是故绰号郝摇旗。大顺军败亡期间,他的部队不减反增,很快就发展到了比他曾经的上司刘体纯和上司的上司袁宗第的兵力加一起都要多的程度。
于是,内斗达人、坑爹大学士何腾蛟便极力拉拢郝永忠,利用其肌肉发达、头脑简单的特点对大顺军余部和其他与其合不来的明军大行内斗之事,李过、高一功、袁宗第、刘体纯他们就没少被折腾过,曾与胡一青并称的猛将焦琏也与其兵戎相见过,甚至一度收复湖广南部大片失地的远安伯陈友龙更是死于其手。
等何腾蛟一死,明廷内部的楚党和吴党便对其群起而攻之,将何腾蛟做的那些败坏国事的恶行全都像是扣屎盆子一样扣到了郝永忠的头上。结果,这个混到最后混了个里外不是人的家伙只得又求到了他在大顺军时的那些老上司的头上,才得以容身于鄂西。
再比如贺珍,其人早年是崇祯朝宁夏巡抚樊一蘅的亲信部将,后来降了大顺军,被李自成委以汉中一带的方面之任。结果等李自成兵败陕西,其侄子李过、小舅子高一功带着大批大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