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自周灵王始,光武帝刘秀,女皇武则天,清帝乾隆等无不驾临緱山,在欣赏其旖旎风光及道教文化之余,欣然御笔,吟诗赋句,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光辉历史篇章。
緱山顶上,至今还留有唐朝武则天和清朝乾隆的御笔石碑,十分的可贵。石碑的前方建有仿汉唐风格的奶奶庙,无论远观或是近瞧都给人以厚重的文化底蕴。
“緱山书院”是史上最早的以“学”的形式出现的书院。此后的“缑阳高小”,不仅是早期教育基地,还是红色革命的先声,自早期的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这里走出了多位革命先驱,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奋斗终生,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为我中华民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大业作出了不朽贡献。
缑山在我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在滋润我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的繁衍生息中;在哺育塑造我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在历朝历代的不断更迭洗礼中,她独树一帜,日臻完善,她永远不失其人文历史底蕴之厚重。她不仅是一座道教名山,历史文化名山,更是一座授业解惑的教育名山,尤其是在近代一百多年风雨飘摇,腥风血雨的苦难中国历史中,她培育出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直至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因此她又是一座英雄山!
站在緱山顶往南看六七里,便是伏牛山系的万安山脉;往东看是万丈嵩岳;往北看是绵延不断的伊洛两河,自古以来“緱山望月”都是人们心中美不胜收的豫西“八大美景”之一。
每当苏老二闲暇,或思想困惑纠结的时候,他都情不自禁地登上那緱山之顶,越是月夜、雪夜、风夜、雨夜的深夜时分,他越是有一种登顶的激情。那时,苏老二便认为那緱山就是为他一个人独有的,那山顶上的贤达,仁人志士,墨客骚人,甚至帝王将相们也是为他而存在的。他总是默默地站在他们的面前跟他们对话,向他们倾诉自己对这个人间、对爹娘的感恩,倾诉他心中无法解释,无法向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表白的困惑和爱恨情仇······。
当他站在山顶,那顶上总是有风的,无论是冬天刺骨的风,夏天凉爽的风,春天和煦的风,夏天湿热的风,他都把自己的身子无遗地奉献给这个生他养他的大地,任凭那风像匕手一样刺他,或者像娘的手一样抚摸他,任凭那风像大海的波涛那样冲撞淹没他。那个时候,他总是对着这深情的土地敞开他的胸怀与天地共语,共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共语“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共语“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的谦逊;共语“一生勤为本,万代诚做基”的处事原则;共语“书藏黄金屋,书藏颜如玉”的实在;共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浪漫;更多共语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对娘的爱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