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五国互盟结战端(3 / 4)

韩、楚两国心情就不是那么美好了,虽然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能够真的取得什么利益,毕竟他们也知道自家就是来打酱油的。可后来随着谈判的深入,韩、楚两国居然发现两极争端,自己或许还真的有利可图,可谈着谈着又变得没了,心情糟糕可见一斑。

而最糟心的却是赵国,若是因为一座被去武装化的城池而令自己的两个小弟心生嫌隙,那就有点儿得不偿失了,可是如今的情形又被秦国给架在那儿了,便是赵国想要退让,也不敢退让!否则定会让人觉得赵国怕了秦国。

一时之间,负责谈判的吕不韦更是有些麻爪了,毕竟头可断、血可流,对敌不能软!若是此时退让,恐怕自己回不到邯郸就会被百姓和将士的口水给淹死!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力促成如此场面的赵括只得出面收拾残局,你们四国想要周王畿是吧!想要它带来的赋税是吧?想要在这天下之中插下自己的一面旗帜,占据有利态势是吧?

巧了,这些都不是我赵国所重视的!

我赵国要的从来只有一样——人口!开疆拓土是为了有更多的土地,从而养育更多的人口;摊丁入亩的新政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进而养育更多的人口。

在这封建社会,只要你的人够多!地盘也好,金钱也好,自然就有了!

这边是赵括的底层逻辑!

所以,你们要地盘是吧!可以,咱赵国退出!

但是,周邑愿意来赵国的百姓,你们不能拦着,并且每国给赵国一千户,以示补偿。

一千户?各国赏赐给打了打胜仗的臣子也不只这个数量。至于周邑的百姓?故土难离懂吗?更何况还是肥沃、富庶的周邑?有几人愿意背井离乡地去往赵国?

所以,这样看似愚蠢的提议很快得到魏、楚、韩三国的认可,秦国虽然也担心赵国有所阴谋,却一来想不通赵国的逻辑,毕竟流民在他们的眼中,真的什么也不是;二来,国内外的局势也迫使着范睢尽快结束谈判。

于是,赵括的提议很快得到通过,而作为置身事外的赵国,又在诸国的邀请下作为中人,对周王畿的四块地盘进行分配。

吕不韦也当仁不让,大刀阔斧地就进行了划分,城东和王城被划给了秦国,城北被划给了魏国,至于城南和城东则被楚、韩两国拿下。

城西是洛都的商业中心,自然是最为贵重的,城北华宅较多,商业自然也是不差,此两地自然是最好的两处。作为当今的霸主,自然要享有最好的城东,而作为赵国的代言人,拿下仅此于城西的城北也是应有之意。

当然,赵国在秦之北,秦军若是自周邑而发兵,城北虽然不设防,但总归至少能起一个示警的作用。当然,这样的安排应该、或许只是巧合而已。

而占了最好的商业中心,自然不能再给秦军人力或是地利,所以,城南大量的贫民和城东的千顷良田自然不能落入秦国的手里。

楚国地广人稀,所以给他们有人口的城南,而且周邑对于楚国来说于飞地无异,相信不久这些人口就会在有心人的帮助下渐渐往赵国而去。

韩国在失了上党之后,国力已经不值一提,给他们城东的良田至少能够让韩国在苟活一时。

当然如此的分配,当然不能尽如人意,比如魏国就觉得秦国拿了两块地,其中还有一块是城东这块最为富庶的地盘,不公平!秦国呢,也不满意,我要着满是瓦砾的王宫作甚!而韩楚不敢对秦国有意见,却认为魏国占了仅此于城东的城北也不合适!

吕不韦也知道这样的分配是不可能让各家满意,人总是不知满足的,国家亦是如此,这样的的安排或许并不公平,但却是最符合赵国利益的。

而此时的吕不韦更是已经接收了各国补偿的户民,一心想着回转邯郸过个好年去,哪里还会听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