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狡辩(1 / 4)

听到李泰色厉荏冉的话,黄贲有些心虚,眼神不由有些躲闪。

但想到这首词为他带来的名声,以及那人的保证,眼神不由变得坚定起来:“启禀殿下,此词确实是微臣秋夕所作,当时陈老也在场,可以为我做证,杨帆就是抄袭!”

虽然黄贲言辞凿凿,但在场的人却怎么也不相信。

因为杨帆没有抄袭的动机。

杨帆虽然贪财好色,可唯独对于自己的名声从不在意。

说他是棒槌也好,说他不学无术也罢。

这样的抵毁杨帆从来都是笑呵呵的默认。

别人想咋说就咋说,杨帆从来不去辩解。

这样一个人,会去做抄袭别人的诗词这种偷鸡摸狗的事儿?

再说,杨帆前前后后所作的诗词名作,不仅仅只有《明月几时有》这首词。

不管是《琵琶行》或者《爱莲说》,这些诗可都不比这首词差。

由于杨帆的横空出世,关中的许多才子甚至找人仔仔细细的调查过杨帆。

莫说是抄袭,即便是请人代笔都没有一丝蛛丝马迹。

如今蹦出来一个江南才子,口口声声说杨帆抄袭,在场的人如何能信?

听到黄贲这话,陈学礼点了点头,说道:“秋夕之时,老夫与一众学子吟诗作乐,此词确实是黄贲现场所作,在场的人都可以作证。”

“后来老夫也是听到一些传言才知道,这首词居然同日也在长安出现,而且还是杨帆所作,所以有些奇怪,当然,老夫并不是说杨帆一定抄袭……”

虽然陈学礼并没有说杨帆抄袭,这话的意思也是一口笃定这首词是黄贲作的。

虽然陈学礼在关中一带的影响力没有孔颖达高,但在士林之中也有些名声,特别是在江南一带,与孔颖达也不徨多让。

如此一来,有陈学礼作证,黄贲的话又有一定的可信度。

要知道,像陈学礼这样的大儒,最是爱惜羽毛,若是没有亲眼所见,也不敢张嘴胡说。

因此,李泰也有些不解,但他很快问出了心头的疑惑:“陈老,请问你听到这首词是在秋夕什么时辰?”

陈学礼沉吟片刻:“老夫当时喝酒有些多,具体的时辰不清楚,大约应该是秋夕当日子时左右。”

可话音未落,一道清脆的声音传来。

“爷爷,您应该喝醉了,当时的时间应该是秋夕已过,那时已经是丑时了,是秋夕过后第二天的凌晨,当时还是我和仆人一起去接的您,您当时还说黄贲拿出这首词作之后就散了!”

听到陈月茹的话,在场的人不由发出了一阵嘘声。

杨帆作这首词的时候,那可是秋夕午时,足足比黄贲早了大半天。

即使要抄袭,也是黄贲抄袭杨帆的,怎么可能说杨帆抄袭黄贲的呢?

但这里面又有些说不通的地方,长安与江南相隔千里之遥。

即使用最快的战马送信,没有两天一夜也不可能到达,若说黄贲抄袭杨帆也说不过去。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当李泰把时间差这样的疑问提了出来。

陈学礼无奈地感叹道:“殿下,这也正是老夫想不通的地方,难道不同的两人能够做出一样的诗词。”

“恰好此次进京,除了想增长增长见识,也是想一探究竟,这事实在太奇怪了!”

知道在陈学礼这里得不到答桉,李泰转头对着黄贲问道:“你作的词比杨帆足足晚了七个时辰左右,为何你会说杨帆抄袭你的词?”

“本王问你,如果这首词你早已经作出来,为何在之前从未流传出来?”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李泰曾反复拜读。

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寓意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