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二·穿越者前辈真牛逼(2 / 4)

衍喃喃自语:“洪武,洪武,果然是穿……”猛地他又问,“太宗皇帝的年号不会是永乐吧?”

“怎会是永乐?太宗是大名鼎鼎的神符皇帝!对了,早年还换过一个年号,叫复兴中华。”王昇说的这些都是常识。

谢衍表情古怪:“复兴中华……这什么鬼年号。大明开国多少年了?”

王昇挠挠头:“一百多年吧。究竟多少年,还得翻书算算才知道。”

“有本朝的史书吗?”谢衍问道。

王昇回答:“官修正史肯定没有啊。简史却是有的,读书人开蒙之后就会学,主要讲宋末和国朝初年那些事。”

“家里能找到吗?”谢衍问道。

王昇走到书房的一角,指着用过的课本说:“这里肯定有。”

谢衍蹲下去一起找,看到小学、中学字样,愈发感觉离谱又扯淡:“你能讲讲科举的学制吗?”

随着王昇的诉说,谢衍愈发感觉太宗皇帝牛逼。

却是在太宗皇帝晚年,再次改革科举。

小学四年,中学三年(初中),大学三年(高中)并分文理科。

一般七岁入学,十七岁就能去考科举。但实际上没有严格区分,因为官办学校数量不足,依旧存在大量的村学、社学、私塾。

所以,没有什么小学统考、中学统考。

秀才、举人、进士三级功名依旧存在,前两者更像是一种文凭,没有任何政治、经济特权。你如果有秀才功名,跑去商社应聘能轻松找到工作。

至于太学,更像是现代大学和研究院,目前在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成都、兰州各有一所。毕业就拥有举人功名,而且提高了毕业通过率。

进士也分文进士和理进士,所学内容大致相同,只不过有深浅之别。比如文科,除了数学必修之外,也要掌握粗浅的自然科学知识。

医学、机械、军事等专科学校,皆转为某某大学(其实类似中专、大专)。这类学生依旧考制科,取得制科进士功名,立即就能做伎术官。他们如果没考上制科进士,转去考各级衙门的吏员,也会优先被录取。如果前往商社应聘,公司、工厂一般都抢着要人。

“我尼玛……”

谢衍听完忍不住爆粗口,穿越者前辈也太牛逼了。

谢衍目前的身份是一位大学生(其实是高中生,叫法不同),再读一年就能去考科举了。现在就考也行,过两年再考也行,反正没有什么硬性要求。

只不过,官方学校不允许复读,你考十年八年的自己复习去,又或者找一家私立书院慢慢进修。

这是太宗皇帝对传统科举的又一次妥协,他尽量往现代教育体制靠拢,但又碍于各种原因而不得不让步。

尤其是财政问题。

不可能大规模开设公立学校,必须用私立学校来补充。

大明朝廷的财政去哪儿了?

给公务员发工资去了!

正式吏员的编制多次增加,等于是科级、股级干部通通正规化,一部分科员也正规化,尽量减少各级衙门里的临时工数量。

同时,又提高了对正式吏员的要求:府级以上衙门的正式吏员,必须拥有秀才功名才能报考。中央机构的正式吏员,必须拥有举人功名才能报考。

若没有秀才、举人功名,那就只能从更低级的部门慢慢往上升。这等于增加了吏员的上升空间和流动性,一个底层吏员不必死盯着转为品官,也可以梦想着升为更高级衙门的吏员。

谢衍面前摆着几本历史课本。

是繁体字,但能简化就尽量简化。

比如“无”字,就没有写成“无”。这玩意儿别说市井通俗写法,就连宋徽宗本人的字帖,也都已经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