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得道之军(2 / 3)

战的禁止参加薛延陀之战。

这个诏令可以说是与民生息,也可以说是为了让家里眼巴巴的府兵也有一口肉吃。

但中间折腾来折腾去也足以说明,与其说府兵制度逐渐崩坏。

不如说府兵制已经逐渐不符合唐朝动辄需要跨越数千里作战的国情了。

虽然还没有下诏整合天下军府,但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

“此间冲突,实乃忧患。”

“军府多设于河南河北河东关内等地,若如去岁征颉利还好,路途不过千里之遥。”

“若是从淮南道征府兵入西域,往返恐非一年不可。”

但你又不可能完全不管淮南道的府兵。

因为若是征西域只出就近的关内道的府兵,等到西域平定后,关内道估计人均都有几转军功,淮南道和河北道府兵怕不是看的眼珠子都绿了。

因此这种情况下杜如晦是颇为好奇的:

“不知后世军制如何?”

李世民浸淫战阵多年,对此反而不是很关心:

“无论何种兵制,最终不过都是求士卒敢战之心。”

“贞观府兵强悍,那也是强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将帅敢为先,为国不惜身。”

“能做到这些者,无论府兵募兵,皆为劲卒。”

“做不到者,空有军府,亦是无用。”

既是对杜如晦的回答,也是李世民的自问自答。

此时李世民想起来的后世那军卒前冠以人民之名,想起来这后世军队能对着天灾而行进。

他倒是隐约间明白了一点,更是想起来了很久之前的一次自问:

“何为强军?”

李世民自问自答道:

“道者,令民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李靖对孙子兵法称得上是倒背如流,此时与目有懵懂的苏定方解释道:

“孙子谓曰,强兵致胜有五法,一曰法度严明,二曰将帅智勇,三曰通晓地利,四曰能得天时。”

“此四者,皆不难,陛下所言乃是第五。”

李靖一开口,苏定方就想翻白眼了,这还不难?

行吧,对您老来说可能确实不难。

苏定方也记起来这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言。

正因为是开篇,所以往往被人忽视,都去研究后面的谋攻、兵势、虚实、军争等等了。

孙子说的简单,但苏定方也明白过来:

“这五曰得道,何其难也,谁能做到?”

民上同意,即士卒百姓与君主同一个意志,这样军队就能生死不惧。

按光幕说法,贞观年间的府兵也不过是为军功而战,跟得道差了老远。

杜如晦同样也想起来了那支对着天灾冲锋的人民军队,轻叹一声道:

“后世之军,即为得道之军。”

苏定方和李世勣不太能相信。

李世民笑笑表示理解。

因此,唐军战斗力的下滑和府兵不府兵关系不大,跟李治关系比较大。

李治一看老爹募兵效果很好,也有样学样。

但不同的是,李治的募兵战斗力越来越差,健壮的募兵越来越少,后期甚至出现过征的都是老弱都还征不满的情况,与李世民时期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刘仁轨看不下去了,上奏疏给李治阴阳了一顿,他总结了一个关键时间点。

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

这一年苏定方平葱岭三国,班师回朝,随后在封赏上,李治做了一件不太地道的事儿:

对远征军阵亡的士卒,不再授功,也不再过问。

贞观年间士卒敢效死命的一个原因就是即使身死,只要立功了,这份功劳也能遗泽到家人头上,李世民时期还会派特使慰问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