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小宋风流(1 / 2)

李煜并不傻,或者说能写出那些几经雕琢的玩转浮词的人,心思本就精巧。

只能说自始至终,他对于治国的兴趣确实不大,尤其是在最初推行过一些革弊政令受阻之后,他轻易就看明白了那阻力背后的庞大力量。

所以他干脆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最感兴趣的诗词一道。

而自己的命运,根据后世的只言片语实际也不难猜。

多半是被这官家的好弟弟锁在汴梁,终日只能凄凄惨惨戚戚的以诗词遣愁。

而此刻,眼见着时代落幕,李煜感觉一颗心也骚动了起来。

江南是华夏,北地燕云也是华夏,前唐富有盛名之诗人,无不辗转万里,作雄浑之词。

他李煜既能以文名传世,如今眼看又变了命途,他也不愿留给后世的是一个只会作小儿女态的文人形象。

那李太白杜工部才华绝伦,但谁有亲眼见过一统之国于乱世中起?

而今,这般机会就摆在他面前,若赵官家能缔一统之大宋,那他李煜也必将享强宋之文名,为后来者颂!

宋亡之后,稍有点意思的是南宋宗室的一些遭遇。

其中有比较懂得“顺应天时”的如赵与蒨和赵与芮。

赵与蒨原是鄂州教授,在鄂州陷落后降于伯颜为其效力并劝伯颜要收拢民心不要嗜杀,后来此人奉诏至大都面见忽必烈,相谈甚欢之后做了元朝翰林学士,效力二十七年后病终,谥文简。

赵与芮特殊点,是赵匡胤十世孙,宋度宗生父,投降后受封平原郡公于大都终老。

还有比较传奇的是宋恭帝本人和赵孟頫。

赵孟頫是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原是南宋司户参军,宋亡后归隐,七年后被元朝大臣举荐出仕,历任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本人书、画、诗兼修,书法上有“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作画上山水花鸟无一不精且技法全面,开创了元朝画坛新风;诗文上以“圆朱文”著称,可以说相当的多才多艺。

有鉴于此,时人誉赵孟頫为“元人冠冕”,估计赵大做梦都想不到吧。

宋恭帝本人就要更加传奇一些,猝然亡国的他抒发不出李煜“最是仓皇辞庙日”的感慨,也不会有崇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愤怒,因为赵显四岁登基,亡国时才六岁,懂个啥嘛。

降了元朝之后赵显受封瀛国公,并在十六七岁时迎娶了蒙古公主当上了驸马,结果十八岁时忽必烈可能担心赵显亡国之君这个身份太敏感,一拍脑袋:你去吐蕃学佛吧。

于是刚娶了媳妇没两年的赵显离开了大都,开始尝试证道菩提。

宋朝的老赵家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除了不擅长当皇帝,干其他行业都比较拔尖。

赵显十八岁才开始接触梵文番经,但很快就开始崭露头角,先后萨迦大寺的总持,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如意宝树史》《贤者喜宴》,在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际上当时的萨迦五祖八思巴主动投效忽必烈为其创蒙古新字,被忽必烈封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统理藏地方政教事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实质上这里算忽必烈半个后花园,忽必烈把赵显扔在这儿也是方便控制。

结果谁都没想到的是赵显靠着深厚的佛学修为折服了藏地的佛教徒,后来元英宗晚期开始大量启用汉人官员,为了以防万一直接一纸命令将佛学大师赵显赐死于河西。

后来宣德帝时期藏地有萨迦佛学者编撰了《汉藏史集》,或许是出于对赵显的同情,或是为了宣扬宗教法力,这本书里如此记载了赵显死时宏愿:

“我未曾反叛而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