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 夏朝的重要着作—《禹贡》(1 / 2)

《禹贡》是夏朝时期的重要着作,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名着,也是研究古代中国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区地理的珍贵资料。以下是对《禹贡》的详细介绍。

一、背景与作者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传统上认为是大禹(又称夏禹)所作,但实际上更可能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所着。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理洪水、划定九州而闻名于世。

《禹贡》的成书年代虽有争议,但多数学者倾向于战国说,认为它是在战国时期魏国人士设想大一统国家方案时所着。

二、内容概述

《禹贡》全文虽仅1193字,但内容极为丰富,详细记载了上古时期中国的政治区划、疆域沿革、山脉河流、田赋土壤、物产道路、部落民族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

全书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分为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个部分。

1. 九州

《禹贡》开篇即按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当时的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每州之下,又详细描述了其疆域范围、山川湖泊的分布、水土平治的经过、土壤植被田赋的等级以及部落民族贡品物产的差异。

这种九州区划观念不仅体现了先民对地理景观的深刻认识,也为后世行政区划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2. 导山

“导山”部分主要描述了当时中国境内的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禹贡》的作者已经掌握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的山脉构成,以及东亚大陆地形西高东低、山岳分布西部集中东部分散的空间特征。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中国山脉学说的源头,也为后世的地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 导水

“导水”部分则详细记载了当时中国的主要河流及其流向、流域所经、支流支津分合及最终归宿。

《禹贡》以弱水、黑水、黄河、汉水、长江、济水、淮河、渭水、洛水九条大河为纲,从上游到下游逐一叙述。

此外,还记载了雷夏、大野、彭蠡、震泽等十个规模巨大的上古湖泊。

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远古时期中国的水文地理特征,也反映了先民在治水方面的卓越成就。

4. 五服

“五服”部分是大禹平治水土后根据各地区与京城的远近确定的五种不同的贡赋规划方案。

这五种方案分别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它们根据距离的远近规定了不同的贡赋义务和统治方式。

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也为后世的行政管理和财政制度提供了借鉴。

三、历史地位与影响

《禹贡》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不可低估。

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名着,也是研究古代中国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区地理的珍贵资料。

其创立的九州区划观念、山脉水系、植物分布概括、土壤物产差异总结以及水陆交通体系叙述等地理观念与地理着作编纂体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后世地理着作的影响

《禹贡》之后出现了许多地理着作如《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这些着作在继承《禹贡》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丰富宝库。

2. 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禹贡》中的九州区划观念和五服制度对后世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为后世的行政区划和财政制度提供了借鉴还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