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的黄福被朱高炽匆匆调回了北京。虽然黄福觉得皇上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将自己调回京师,很可能让交趾的形势雪上加霜,但是,京中的政权稳固在当时显得更加重要,黄福只得立即启程、与交趾的战友们匆匆作别。
黄福这一走,那简直是给黎利的迅速壮大再上了一道保险。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初,刚刚即位不久的朱高炽深感交趾形势危急,便封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大将军,前去平定交趾。
另外,朱高炽也认识到黄福的离开,进一步加剧了交趾的局面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于是,朱高炽派出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洽,让其与王通一道出镇交趾,由陈洽接替黄福的职务,担任布政使和按察使。
陈洽曾随张辅两征交趾,也正是因为在出征交趾的过程中表现突出,被朱棣提拔为兵部尚书。朱高炽相信,有陈洽前去主持大局,交趾应该出不了大问题。
再来说说那王通。王通其实是个官二代,袭了父亲的爵位。由于跟宫中的太监关系处得不错,得知明仁宗朱高炽要派人出镇交趾的消息之后,王通迅速打通了关节,谋得了这个独镇一方机会。
历史上提起明仁宗朱高炽,都是赞誉有加。虽然这哥们儿英年早逝,只当了一年的皇帝,但他与他儿子朱瞻基在位期间,被史学上称为仁宣之治。
但我不得不说一句的是,在交趾问题上,朱高炽犯了错误,而且是犯了大错误。既然交趾的局势恶化,此时明廷派人前去,最合适的人选是谁?
当然是张辅啦!
张辅四征交趾,对交趾的山川地形、对交趾起义军的战略战术,可谓是了如指掌,对交趾明军的驾驭,也可谓是轻车熟路。放这这么合适的一个人选不用,你要说朱棣和朱高炽父子没有将张辅归为朱高煦一党,我真是不信。要知道,当时的张辅才刚刚五十岁,正是一位优秀将领的黄金时期。
王通和陈洽到位之后,都知道马骐这个人的能量大,便事事唯马骐马首是瞻。再加上王通的军事才能确实比张辅、李彬差了许多,接下来明军的失败就是可以预料的事情了。
陈洽虽然在两征交趾的时候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那也得看他是跟得谁,他当时可是跟着张辅混的呀。真让陈洽独当一面,恐怕也是有些难为他了。
就在这一年,皇位都没坐热乎的朱高炽又病逝,朱瞻基即位,皇权再度发生更替。
此时的朱高煦更加膨胀了。当年,自己的老子朱棣便是发动了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现在,同样又是年少的侄子刚刚登基为帝,英明神武、战功赫赫的叔叔又正值壮年,历史咋就这么惊人的相似呢?这难道不是历史又要准备重演吗?
朱高煦兴奋了!朱高煦每日是吃不香、睡不着,时不时就站在乐安(今山东惠民县)城头,远眺着北京方向出神。偶尔,朱高煦还得掏出手帕擦一下嘴角不经意间流下的哈喇子……
朱高煦不会仅仅满足于做做白日梦,他要当一个行动派,他要开始磨刀霍霍,他要开始准备阴谋篡位……
到了这个时候,年轻的皇帝朱瞻基,就更是顾不上交趾了。
到了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黎利的军队在崒洞之役重创马骐、王通率领的明军主力,那个曾被朱高炽寄于厚望的布政使陈洽战死。
崒洞之役后,黎利不仅是占领了清化以南的广大地盘儿,还将明军压制在升龙、越池、太原、谅山、海阳等几座孤城之中。
到了这个时候,王通与马骐商议,不如先假意与黎利言和,说允许黎利立国,以清化为界,清化之南归属黎利,清化以北归属明朝,以此来拖住黎利,然后迅速派人向明廷求援。
事情闹到了这个地步,除了先假装议和拖住敌人,还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了。
王通见马骐同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