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稳定有序的开启了各自的工作。
孕育了恒星般能量的聚变堆功率提升,庞大的电能涌入了数十公里的地下管道,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圆环型的强大磁场。
深藏于上百米地底的粒子加速正式启动。
庞大的粒子束通过管道开始正式进入对撞机中。
或许很多人对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印象就是通过超导管道将两束粒子不断的加速,然后汇聚到一起碰撞就行。
从基础的理论上来说,这个印象的确没什么问题。
但事实上整个过程却要复杂的多。
无论是粒子束的能级提升还是削弱,包括最后碰撞,都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
那事先就准备好的粒子团或质子,需要先通过直线加速器、质子同步加速器、质子同步推进器等各种加速器进行能级提升,然后才会正式进入到环形轨道中。
这就像是一辆汽车在进入高速前,首先要通过辅道将自己的速度提升起来一般。
只不过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能级提升要更为复杂而已。
尤其是对于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来说,高达130Tev+的对撞能级,更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第一天进行的17Tev能级对撞实验,而最后才进行100Tev的能级对撞的原因。
因为从0-17Tev的能级还好说,能够在一天的时间内就完成能级叠加,但100Tev的能级,需要的能级叠加时间就远超常人的想象了。
......
庞大的能量在上百米深的地底聚集着,在这能够模拟超新星爆发瞬间的能量的推动下,储存环中的无数粒子束被不断的推动着,飞驰着。
当这些粒子团围绕着整个主管道飞驰一圈的时间不断缩小时,也意味着这些粒子团的能级和速度在不断的提升着。
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总共有五个大型探测器和六个中小型探测器,粒子加速的轨道也并不是单纯的圆。
当然,主加速轨道是一个环形圆环并没有什么问题,五个大型探测器也坐落于主轨道上。
但除了大型探测器外,它还有六个中小型的探测器。
这些中小型探测器坐落于主轨道的附近,通过另外的圆形或弧形轨道将对撞机里面的粒子束引导出来,进行减速和能级削弱后再进行对撞。
但对于这一次17万亿电子伏特的能级碰撞来说,需要用到的仅仅是主管道上部署的探测器而已。
(这里可以参考一下LHC对撞机的结构,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最终,在超算中心的控制下,已然抵达了对撞目标能级的粒子团被释放,在这狭小而又宽阔的管道中互相碰撞在了一起。
继续阅读
那犹如超新星爆发一般的宏伟场景,却是肉眼所无法捕捉的。
粒子与粒子的碰撞、质子与中子的碎片、夸克的重组、胶子的耦合......
那原本黑暗而深邃的真空管道中,此刻却犹如创世纪一般绚丽。
火花与碎片激射,能量与物质的具现,那部署在管道上的探测器,将这璀璨夺目的光芒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总监控屏幕上,由探测器收集,再经过了计算机绘制而形成的碰撞能谱图完整的向所有人展示了这一让人着迷沉醉的风景。
看着大屏上投放出来呈现的一副副粗糙的能谱图像,总控制室内的气氛在这一瞬间被推向了最高峰。
所有人都忍不住站了起来,送上了雷鸣般掌声,并发自内心地为这一刻而喝彩。
十七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完美的成功了!
尽管这并不是人类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