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一点都顾忌不上儿子一颗破碎的心,还是哄着,“娘又不要你的钱,将来都是给你娶媳妇的。”
狗蛋扁着嘴巴,不情不愿的把红封给出去。
冯氏拆开数了数,皱着眉道:“怎么就这么点。”
亏也没亏,但比起往年少了几文。
狗蛋身子一僵,低着头不敢吱声。
冯氏没往他身上想,把钱收了,就开开心心带着狗蛋出去拜年。
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家里人丁越兴旺就越热闹。
大年初一是在村里走动,初二就是媳妇回娘家,初三初四一般是去姑母家和舅家。
外头雪大,蓉宝几个就往吴家走了一趟。
吴大舅老的特别快,好似人的生气一瞬就被抽走了,他费力朝赵六郎看了一会儿,不太确信的问道:“这是五郎?”
赵六郎放下茶杯,回道:“舅公,我是六郎。”
吴大舅“哦哦”了两声,“六郎啊……”
他想了半天,才问出一句,“读书咋样啊?”
赵六郎自我吹嘘,“厉害着呢,年考第五。”
吴大舅笑了起来,“厉害就成,好好念书,给你老子娘长脸。”
赵六郎连连点头,加了一句,“也给爷爷奶奶长脸。”
吴大舅更高兴了,这是妹妹的孙子,好小子,又孝顺又出息。
他最近经常想起以前的事,那些好的坏的,如走马观花一样掠过,能值得记住的事不多,开心的事也不多,除了妻子儿女,便是爹娘和兄弟姊妹。
想到山上的黄土一捧,总是忍不住伤怀。
赵老四看他久久没说话,就吐了瓜子壳问,“大舅,您最近身体咋样啊?”
吴大舅回神,点头说,“身体好,还拿的动锄头。”
赵老四就说了几句老当益壮的好话。
几房的人在屋里坐着陪吴大舅说了会儿话,又就近去吴大表哥几人家里喝了口茶,全走完后就起身给吴大舅拿孝敬钱,一人五百文。
吴大舅不肯要,“我有钱用,你们家小子都在外头读书,家里正是要用钱的时候。”
“读书的钱有,这是给您买东西吃的。”
双方又你来我往的拉扯了好一会儿,吴大舅才肯收下。
“等会儿来这里吃饭。”
赵老大说,“外头雪大,怕晚了不好回去,我们等会儿去二舅家坐坐,就直接回家了。”
吴大舅板起脸不悦道:“要是路不好走,在这住一晚就是了。大过年的,哪有饭都不吃一口的,要是来了就走,明年干脆就别来了。”
话都这样说了,赵老大几人只得答应吃了饭再走。
吴大舅这才满意,等外甥一出门,就找二儿子,叫他们两口子好好收拾一顿饭。
吴二表哥在爹娘面前一向说不出一个不字,况且是招呼赵家表弟,他想都不想就一口应下。
吴二表嫂倒是多了些心眼,只是并不多,他想着公爹让她们二房做饭,说不得赵家提来的那些东西,就会送些过来。
其他几房是想请饭都请不到,毕竟如今谁不知道赵家有钱,多来往亲近些,到时就好把自己儿子也送过去做事。
尤其是三房,巴不得借个机会缓和一下关系。去年去赵家闹完后才觉得后悔,但话已经说,事已经做了,就是后悔也没用。
好在吴峰还在山上做事,吴三两口子一边庆幸赵家还是念旧情的,一边又生怕赵家哪一天翻脸,把吴峰赶回来。
提心吊胆的,心里别提有多煎熬了。
另一边,刚从吴大舅家出来的赵老大一行人往吴二舅家去。
人总会有老的那一天,想起大舅如今的样子,赵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