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 移动藏书库中(2 / 2)

苦思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第一部烙印的典籍,是神霄道宗刻印在大门口的道德经全文。

第二次烙印典籍,是祝红阳听神霄道宗诸位大佬传道。

然后就是参加武林大会,淬体境古武者比试,真气境古武者比试。

如果非要找一个共同点,会是什么?

真气?

有点道理,道家刻印道德经,不动用真气是不可能的,或许有真气残留。

诸位大佬讲道,为了让众多弟子听到,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以真气传声也正常。

但是淬体境古武者,那是没有修炼出真气的准武者。

显然,真气为媒介说不通。

环境?

前两次烙印,是在迁徙到圣天大陆的神霄道宗,后面是在地球世界的武林大会现场同盟山。

祝红阳找不出共同点,也不可能有共同点。

人员?

也不对,毕竟第一次烙印道德经,和任何人没有关系,就是一部刻在地上的经文。

得亏祝红阳曾经是写网文的,脑洞开的比较大,终于找到一个勉强算是共同点的地方。

精神意志,这是由武者的武道真意联想而来的。

刻印道德经,神霄道宗的高手必然是抱着虔诚的心态全神贯注,说那部刻印在广场上的道德经蕴含他们的精神意志,毫不为过。

讲道更不用说,绝对是道家诸位大佬精神意志的体现。

哪怕是未能蕴养出真气的淬体境古武者,在对敌时,也是凝聚全部精气神,拳脚功夫只是外在表现。

真气境古武者更是如此,一招一式除了真气,更蕴含着他们的武道精神意志。

这和隔着屏幕对着干巴巴的经文,完全是两个概念。

因为精神意志是“活的”,武功秘籍或者经文,是“死的”。

就像溟武殿高悬的那个“武”字,蕴含祝溟武的武道真意,哪怕他已经死了几十年,看到那个武字,依然犹如直面祝溟武。

想通了这个道理,祝红阳不再胡乱尝试,既然道家高人讲道,他能烙印道家典籍,那么佛家高人讲经呢?

不是祝红阳不想找儒家高人,问题是现在还有儒家高人吗?

即便是甄散人未曾战死,也不敢说是儒家高人,倒像是“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传人。

直接拿出白如诗的手机,祝红阳直接打给温弘武:“温老哥,请灵生大师来一趟。”

穿梭两界:他只想当个庄园主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