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少爷诧异起来——
“咦,不对啊!刚才那小子不是已经跑错路了么?怎么又转过来了?”
“看来是瞎猫碰到死老鼠,让他绕出来了。”
“怪事,我们快前面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总算到了城门口,结果看到了秦秀早已在那里等候,这些公子少爷,这个时候也不好耍赖,只好一个个把银票拿了出来。
虽然很不爽,输给了一个外地来的穷秀才,特别还是输给了对方的一批拐脚马,更是让人脸面尽失。
但最后在他们给钱之后,还是一个个灰溜溜的走了……
几个少爷郁闷的要死,没想到弄了半天,居然还是输了,就连耍赖,最终还是熟的莫名其妙——
“哎!真不甘心,盗版网站全部被查封了……………………………………………………………………。”
帝辛,是商族人,或者说是商国的人称呼自己的国君的叫法。因为国君的名字就叫辛。按照现已发现的甲骨和史书的资料来看,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的。而商帝国的人在称呼君主时,便是在名字前加一个帝字,如帝祖甲、帝文丁、帝太丁、帝武丁等等。
商人之所以将自己的君主称为帝,而不是像夏王朝一样称为后,这是和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教有关。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后,集王权、神权于一身,既是君主,又是祭司,在灭夏之时,按《尚书》的说法,是打着天命的大旗的。天命为什么在商汤一边,解释起来有些费力。因而自商汤起,经不懈努力,终将原始的多神教改造成祖宗一元神宗教。
商人尊自己的祖先帝夋--据现代人考证,即帝喾,即三皇五帝中的一帝,在《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由于祖先是天帝,主管一切神灵,因而护佑商人便顺理成章。而且,历代商王死后,都要回到祖先身旁,“在帝左右“,成为沟通人间和上帝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后代会象尊敬祖先一样,将逝去的先王亦称为帝。既然死后为神为帝,因此在人间的称为便是帝某。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商王称号》
商纣王,或纣王,则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周国没有灭商之前,称之为“天邑商“、“天裔商“、“大邑商“,而周灭商之后,亦称之为“大邦商“、“大国“,而周自称“小邦“。
周王灭商后,因殷商人众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而彻夜难眠。《尚书》周武王英年早逝,除战争创伤外,恐怕忧心忡忡、苦闷烦躁亦是重要原因吧。因此,周人不可能、也没能力把自己的祖先捧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神权、王权的激烈的党争,亦使人对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神道设教“作用和效能不无怀疑。周人既不能、亦不肯重创此类宗教,故而只能居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能称帝。周王称为天子是后世的事,至少在西周尚无此类证据。周王朝自古公亶父、王季历、文王昌、周武王发所延续下来的称王的习惯,被其不自觉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现商纣王、帝纣这些滑稽的称谓。
如果仅仅只是两个称号,还不至于如此郑重其事。因为拥有这个称号的那个人,代表着一段历史,一段影响中国数千年文化走向的历史。同样是这段历史,由不同的人来写,就有不同的模样和结果。两个不同的称号,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族群对历史截然相反的认知。在中国历史上,历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官方出面修的正史,代表着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一种是野史,代表着民间的历史认同和评判。
同一段历史出现两种正史,则是商周之际的独特存在,是周王朝以小博大带来的后遗症,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形态势力相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