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衣锦还乡(2 / 3)

有傻逼。阎应元功名拿不出手,可在处理庶务上,真是一把好手。

就是郑芝龙不着重的提点他,一干公务员里他也能脱颖而出。

而郑芝龙在把阎应元圈到手之后,说真的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安置他。让阎应元从军吧,他能适应么?

郑军可不是冷兵器军队,那是已经形成规模的火器大军。甚至今后的清军、明军也都极可能向着火器部队转型。

枪林弹雨中,阎应元太容易折损在战场上了,他只是一个低级军官刚入伙,郑芝龙不可能给他以足够缜密的保护。

偏偏郑芝龙也没理由把他迅速提高到一定程度。

就是施琅和江哲,那也是屡有建功,这才被提升到现在的地位。阎应元只是一介典史,他又鸟功劳?

但让阎应元走文官路线,郑芝龙却又真的舍不得。

看江阴守城战,此光辉足以媲美张巡守睢阳之战。整个过程慷慨激烈,悲壮凛然,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叫人思之就两眼发热。

而且也跟张巡守睢阳一样,三十六计里能用到的都用了上。

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无不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

历史上的阎应元,在被陈明遇请入江阴城后,立即把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编列成册,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又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在他的领导下,江阴城数万百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分派得井井有条,立时把江阴小城变作了一个守卫严密的堡垒。

这种超强的统帅和统筹能力,就足以叫阎应元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将。

足智多谋,更有绝高的统率统筹能力,这种人叫他离开军队,走文职路线,那是不是太浪费了?

如是郑芝龙就为他寻找到了一个绝佳之地北海道,在那里他既能打仗,又能治民。偏偏北海道还处在荒芜状态,以他的资历,足以跑去坐上一把手了。

现在阎应元风尘仆仆的赶回通州,这自然是要带走故乡的家眷亲友的,就是跟着他去北海道,那也比待在通州受鞑子管束好不是?

阎应元没父亲了。可他还有一个大伯,两个姑姑,以及堂兄弟、堂叔、堂伯一大群。

因为他的到来,这天整个阎氏都欢天喜地的,在如今的乱世里,能得一个实实在在的庇护,这就是万金不换的。

阎大伯家是一处不怎大的三进院子,早早就张灯结彩,安插一新,仆人们虽然忙个不断,只是每人脸上却是喜气洋洋,精神百倍,丝毫没有感到一丝累的感觉。

原因无它,就是因为阎应元的到来,就是因为阎应元的许诺。

都先去北海道,那地方隔着大海,比济南比登莱都要安,暂且猫上年头,等这中原有了分论,大家真愿意回来的,到时候就再回通州不迟。这里是阎氏的祖坟祠堂所在,他阎应元还能不要祖宗的忽悠所有人么?

而要还留在通州,不说今后的厮杀战乱的影响,就说眼下这档口一过,鞑子势必会寻上门来。阎应元这么一回来,阎家人这般一热闹,通州城内外谁还不知道阎家除了一个阎应元,在郑芝龙那儿做起了官。鞑子能放过阎家人吗?那就是阎应元这一支的旁院兄弟都也不会得好。

阎应元要么是不回通州,回通州后要还把他们留在老家,那就是害了他们了。

可是阎应元也有必须回家的原因啊。他娘自从几年前病了一次后,身子骨一直不好,这要不趁着机会回来一趟,等北地真的尘埃落定了,她回来的可就是一口棺材了。

万幸,这阎氏一族并没啥幺蛾子来。因为现在就是再胆小怕事的人也知道,鞑子已是日薄西山,很难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