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帝王亲临问行策,围炉之畔话春秋(下)(2 / 3)

明朝小公爷 贪狼独坐 6436 字 2020-04-10

a a a a 张小公爷最厉害的一点,便是在这里面点明了这与帝王统治的关系。

a a a a 聚仁孝、民不乱、心向国,有此三项在手大明岂非江山永固?!

a a a a “《管子·匡君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臣窃以为此当慎之。”

a a a a “柱石四民固则国固,柱石四民强则国强,柱石四民乱则国亡。”

a a a a “古今往来,莫过如是焉……”

a a a a “我皇明欲国柞绵长,则稳四民当为先!稳四民,当蓄国力为上。”

a a a a “国力者为何也?!一曰粮,二曰财,三曰良将精卒,四曰忠臣干吏……”

a a a a 看到这里,弘治皇帝点头。

a a a a 但刘健的眉头却微微皱起,这岂非是把读书人放在了后面么?!

a a a a “臣窃以秦西地龙翻身之事为例,此乃国力之镇方使得万民归心。”

a a a a 读得此句后,刘健亦不由得苦笑。

a a a a 的确,当时若非是有大军震慑恐怕灾民能不能抵京都是个问题。

a a a a 有粮,百姓们才不会慌。

a a a a 有财,才能如潮白河码头一般发动赈济。

a a a a 良将精兵驱赶盗匪、弹压乱民,忠臣干吏统筹赈抚工期。

a a a a 张小公爷的这封密卷里,可以说是解答了大多数弘治皇帝的疑惑。

a a a a 同时更是让刘健这老家伙,都有些茅塞顿开之感。

a a a a 这其实不是说张小公爷自己本身有多厉害,此完全得益于他所学到的知识。

a a a a 后世的治国之路,是无数的先辈们用血泪淌出来的。

a a a a 无数的教训都写在了书本上,若是没有看出来什么那只能说小公爷太蠢、没用心读书。

a a a a 但凡是用了些许心思的,总是能够找到点的。

a a a a 比如“天下大同”此论,它经过了多次的历史沉淀后有过不同的发展。

a a a a 清末的屈辱之后,这种思想更是进一步有了剧烈的震动和发展。

a a a a 一部分如以康南海的《大同书》、章炳麟的《五无论》为代表的,更倾向于乌托邦似的幻想。

a a a a 相较起来,洪仁坤所执行的《天朝田亩制度》及孙德明的“天下大同”更加实际些。

a a a a 正是有这些个前仆后继的前辈们,不断的提出自己的设想。

a a a a 并去实践自己的设想,张小公爷才能够结合后世华夏自己的发展总结出经验来。

a a a a 没有这些前辈们的血泪淌出来的道路,张小公爷上哪儿“生而知之”去?!

a a a a “此卷……善!大善也!!”

a a a a 刘健那双苍老的眸中,迸发出丝丝的精光。

a a a a 整个人似乎一瞬间挺拔了起来,却见他缓步行出径直走向了张小公爷。

a a a a 随后,这位理学大家、内阁阁老做了一个惊人的动作!

a a a a 他竟然对着玉螭虎后撤一步,掸袍正冠深深的一揖到底!

a a a a “晦庵公快快请起!这如何使得!这如何使得!”

a a a a 张小公爷确实是有些慌了,老头儿今年都奔七十了。

a a a a 算下来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