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占官籍。但好歹也得从主……
只要给有家人顶了校书夫子用的礼部官员们,按着人头多发点儿俸银,不就好了么?
多好的法子呀!又省了朝中官员所需的一大笔开支,又省了好些个官身官籍的名额……还白得了好些劳力……
多好的法子呀?
……不管礼部的人怎么想,至少杨广自己是觉得,这法子真心不错的。
因此,虽然明知这样不合适,也不合理。但奈何有个皇帝老子将自己的话儿当成了天理,他一说,就觉得天下人都得依……
礼部的这些官员们,也只得老老实实按着皇帝的要求去做了。有些聪明的呢,甚至还将此当成一个替自己多谋些收入的法子——
明明只使用了一两个小书僮的,就硬是敢往皇帝和吏部面前,报上五个十个校书夫子的名儿。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甚至有些人跟吏部的大员们暗中来往密切,或者沾亲带故的,直接就拿了百十个校书夫子的单子往吏部上报批,回回落下来的大笔银子,都二一添作五,两两分了才是。
他们也不管这是不是吃空饷——左右吏部负责官员政绩考评。只要吏部大员们说不是,那便必然不是。
甚至有几个更狠些的,报了一二百个校书夫子上去,该校对的文书,却是找了自己门下的些子初入学的门生、亲信来胡乱校对一番,便算是完了活儿。
因此,像高士廉这样拿了两个笔墨管事往上报,还真就只让陆勉之与吴棣两个最得力的去做这些校勘工作的……
竟只不过两三人而已。
甚至就连另外那两三人,都是五姓七望家里的高门望户,手里不缺使用的。不似高士廉,末宗旁支,手里银钱也只够使用而已的人家……
这样的情况下,就造成了高府有趣儿的情况——府中上下所有的笔墨要事,都得挑着高士廉休沐之日,方可进行。
否则,平日便是鲜于氏自己写了封急折子,赶着往宫中皇后面前递的大事,也得外出寻了巷口里中的那些摆摊儿书生们给做个校书夫子,把笔墨都校好了不出错儿才成。
思及此,李世民便一连串地摇起头“这不成,不成!他们两个,还是多多留在舅舅府中使用的好。”
他这话儿说得在情在理,可在扶英的耳朵里听着,却偏偏多了另外一种含义……
是呀!
谁会喜欢自己倾慕已久的小娘子与自己每每传话儿时,竟然还隔着这么两个年青风流的笔墨管事?
扶英抿嘴,心中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