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精神”的由来。(2 / 2)

苏家屯的变迁 伊人李 2623 字 2021-01-29

心里感激着这个社会,感激着这个人间。

60后这一代人,是经过了社会重大变革的,无论变革前或者是变革后。苏老二从来不埋怨社会,他能够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各种问题,他能够从一种路线转变为另一种路线的过程中理解新陈代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还能理解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前者的基础作用。尽管他只是一个民办老师,属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他能够理解国家的重要,没有国家,便没有个人的一切。

苏老二不是那种动不动就把变革前后的路线对立起来的那种人,更不是动不动就把设计这两种路线的伟人们对立起来的那种人。他知道那两个伟人都是希望他的子民们过上好日子的,只是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同罢了。无论是“改革”前或者是“改革”后,个人的生活过得好与不好,不是全怨社会制度的不同,与本人的基本因素和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

苏老二小时候没有把学业学好,他认为,那是当时社会大环境的不足,但他对学业追求的心从来没有泯灭过,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的床头枕畔从没有离开过书本,他的每一个夜晚都是在那清香油墨气味的熏陶中睡着的。

通过读书,苏老二知道了宋代赵恒的劝学诗,他过目不忘那“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千古佳句,他更能理解那字里行间给后人的启示。过去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的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是让人们掌握知识,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的。

通过读书,苏老二思维敏捷了,视野开阔了,更加多愁善感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情不自禁的去观赏那夜色的美,在那令人心醉的夜色中,他不但能贪婪地欣赏不同侧面不同表情的康素贞,他还能从那月缺月圆,星耀星隐中窥见大自然那无穷无尽的力量所在,他便悠然产生了一种“敬天地之德,贺日月之明,存感恩之心,生敬畏之情”的良好心态。

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像苏老二这种人是缺乏了一个合适家庭环境的塑造和引导的,不然他也是会成功的。

在不断地吮吸那清香“油墨味”的同时,苏老二能够在漆黑的深夜与古人对话,与颜真卿的某一个字对话,他能看得出古人那一瞥一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雄心壮志。他清楚地认识到世事又朝“公平”的方向发展了一步,这便是人类充分的“岁月静好”,是人类一种完美的秩序,是人类进步的需要,是人类文明的需要,是人类过上幸福生活的需要。

像康大功都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上大学的方针政策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人类对美好生活迫切向往的心情,已经是人民凭能力生存的各种方针政策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