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1 / 4)

明末之虎 遥远之矢 7392 字 2020-03-18

站在后人的角度,再来看这场关系明清双方最终命运的松锦大决战,明朝之所以败得这么惨,其实是有好几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来看清朝方面,皇太极在李啸扫灭金州、斩断清朝龙脉,以及活埋了清朝龙兴之地赫图阿拉全城的百姓,皇太极都坚定的不为所动,死死地盯住最终目标,就是要夺占辽西,消灭那十三万明军。

这战略目光和坚忍毅力,连死对头李啸,都不得不为之佩服。而在松锦大战中,皇太极对战略打击目标的选择,作战时机的掌握,用兵方略和临阵指挥等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最为突出的是他善于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如利用八旗精兵良将善于奔袭野战之长,为了避其不长于攻坚城之短,因此在松锦大战中,始终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诱取明军主动来战,最终不仅消灭了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援军,而且困逼松山、锦州、杏山的明军守将献城投降,摧毁了明军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为进取中原铺平了道路。

而对于明朝来说,这次松锦大战失败,后果就实在是太过严重了。此次战役失败,致使关外明军精锐尽丧,松锦杏三城俱失,造成这种惨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明廷的政治腐败,在此战役中反映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第一点,便是盲目催战。

当时崇祯皇帝、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偏信

“原属刑曹,本不知兵”的辽东监军张若麒轻敌冒进之言,一味催战。因此,洪承畴

“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

第二点,便是督监不和。蓟辽总督洪承畴根据关外兵力和锦州守将祖大寿

“逼以车营,毋轻战”的意见,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逐步向前推进以解锦州之围。

而监军张若麒却反对,

“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于是明军

“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总督和监军两者互相掣肘,明军不知所从。

第三点,则是指挥失误。洪承畴虽然精通兵家权谋,由于考虑到个人的得失安危,所以屈从于陈新甲、张若麒等人的权势。

“陈新甲趣之,未免轻进以顿师。”时,他就孤军深入;当

“张若麒惑之,倏焉退师以就饷”时,他就率军南逃。因此,洪承畴在指挥作战上,表现出犹豫和动摇,这就必然导致明军失败。

第四点,则是将官畏死。明军在松山与清军对阵时,兵员和火器都胜于清军,本应决一死战以解锦州之围,但是一些明军将领畏死,却弃战南逃,如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造成明军松山大败。

又如明廷为了解救洪承畴,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

“皆敛兵不敢出”。[1]以上四点,最终导至了明朝在辽西的悲惨结局,自天启至今苦心经营的防线毁于一旦。

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

“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京师大震,王朴以

“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开庭审讯。御史郝晋发言“六镇罪同,皆宜死。”

“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书陈新甲覆议,

“但姑念其(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独斩王朴,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九日处死王朴。

职方郎中张若麒被处以死刑,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给予削籍的处分。吴三桂受到降级处分,镇守宁远。

松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