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忽听得鸡鸣,方知已是清晨,醒来看时,姑娘却已不知所踪。”
“秀才也没多想,只觉得那三场试题,以及自己所做的文章,都清清楚楚的记在自己心里,一时怕忘记了,便借了些纸,一一笔录下来。这时他还不觉有什么异常,可没想到了府城,进了考场,拆开卷子一看,头场试题,竟与梦中丝毫不差!秀才大吃一惊,想起梦中所作卷子,便一字不落,将梦里所作写在了试卷之上。之后二三场,也是如此。后来放榜之时,这自以为必定落榜的秀才,竟拿了江南第三名呢!”按清代扬州本在江苏省,但乡试是江苏安徽两省同考,只称江南乡试。阮元自幼听父亲说过,倒也不觉奇怪。
“从此之后,也时常有读书人路过东岳庙借宿,但凡借宿的,往往都遇见过这女子,若是好心帮她的,便必定高中。若是不愿相助的,或是言语间有邪念的,便必然落榜。时间长了,便有人说这女子不是常人,乃是狐仙呢!”阮元平日也经常听父亲讲民间故事,但阮承信生于官宦人家,民间故事记得的毕竟不多。这时听焦循讲起民间寻常读书人故事,不觉听入了迷。
“以前只听爹爹说有部《聊斋》,里面狐仙故事甚多,不想北湖之中,也有狐仙呀?”阮元颇为好奇,便问焦循。
“这北湖一带,别说狐仙,其他故事,上自天界神怪,下自人间忠良,可多着呢。”焦循感慨道“只是平日多是口耳相传,有些故事可能原本是真的,说着说着,大家添油加醋,就变样了,越往后越荒诞得紧。读书人不语怪力乱神,眼见一个故事荒诞,就斥之为妄言。故事没人信了,也就没人讲了,自然也就忘了原本的故事了。”
“那姐夫把这些都记下来,不再添油加醋了,不就分出真假了?”阮元问。
“其实啊,我从小便有个志向。就是把我们北湖这边的故事,一点点都记下来。有些是杜撰的,也没办法了。可有些真的故事,总是能记得住。”可说到这里,焦循却叹了口气。道“可这著书立说,哪有那么简单?多少人写了书出来,没人帮忙刻板刊印,时间久了,也就失传了。我家又不宽裕,哪里刻的起书。”
“姐夫不要担心,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刻出来。”阮元安慰道。
“哪那么容易啊,听爹说,自己刻书,便一本普通的书,也要数十上百叶刻板,还要找刻工,做模具……人家说你以后必有出息,我信。可刻板印书,对你来说未免难了些。”
阮元看着一边的湖水,也不再言语。心中却暗下决心,日后如果有条件了,一定帮焦循,帮那些刻不起书的读书人,把书都刻出来。
不知不觉之间,阮元也已经渡过了人生中最初的十年。